文 | 李栩然

35歲高以翔錄節目去世,57歲劉德華演唱會失聲:這世上,命最重要

1

生命的意義在於活着

我很少在頭條來專門寫娛樂明星。

但昨天的新聞實在給了我太大的震驚,也讓我反思了很久,有很多話想要和大家交流。

昨天一大早,我在會議前瞅了一眼手機,某個應用推送了一條新聞:臺灣藝人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暈倒送醫。

我對高以翔並不熟悉,也沒有時間去看他們錄製的那檔節目,以爲就是一條平常的娛樂新聞,某個明星一下子透支太厲害,去醫院救治下就好了。

等到中午開完漫長的會議,喫飯前再打開手機,滿屏的推送變成了:35歲高以翔猝死。

我震驚了。

一個鮮活的,充滿青春力量的生命,突然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這麼些年,我經過了很多的挫折和考驗,已經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讓我感到害怕了。

但我還是會怕一樣東西,那就是:

突然。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也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來。

關於高以翔的意外離世,有許多原因,比如感冒生病,連續熬夜,凌晨高強度的運動以及節目錄制方的問題等等。

但在我看來,所有的這些討論、反思、分析,都只對活着的人有意義,對已經猝然離世的高以翔而言,所有的這些原因、這些問題、這些質問,都沒有意義。

奇葩說裏有一期的辯題是,着火的時候,究竟是該救貓還是該救著名藝術品《蒙娜麗莎》。

平時很喜歡扯淡的李誕站起來扯了一堆淡,然後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

藝術最大的價值,就是永遠地活在人們的心中。

而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着。

35歲高以翔錄節目去世,57歲劉德華演唱會失聲:這世上,命最重要

2

拼命

是當代中國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劉德華是娛樂圈著名的“勞模”。

去年,已經57歲的他在香港開巡迴演唱會,準備連唱20場。

真的是拼命啊!

結果,唱到第14場的時候,嗓子崩掉了。

他唱完3首歌,就再也唱不出來了。

因喉嚨發炎劉德華演唱會中途取消 哭着向觀衆道歉_騰訊視頻

面對全場熱情的觀衆,劉德華淚流滿面地向大家道歉。

而之所以會嚴重到這種程度,是因爲醫生早已告誡過他不能再唱了,但他仍然堅持,直到徹底崩掉。

這以後,劉德華休息了很長一段時間。

劉天王曾經唱過一首歌叫《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但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之下,很多人都已經學會了不到最後一刻不流淚。

或者,流完淚,擦乾再繼續。

娛樂圈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這裏面既有一些走幾步都要用替身、戶外過夜都受不了的小鮮肉、流量明星。

也有很多比常人還要拼命的真正明星。

早年的成龍,很多作品都是拿命換來的;

李連杰拍黃飛鴻的時候,腿摔斷了打着石膏還在接着拍;

章子怡之所以能成爲國際章,是因爲《臥虎藏龍》原定的女主角進場後受不了辛苦,而她受下來了……

除了這些大明星,很多網紅爲了保持熱度,也不得不透支式的拼命。

我之前寫淘寶直播一哥李佳琦的時候,去看了一些他的資料,這個好不容易從底層逆襲的網紅在成名之後,沒有一刻敢停下腳步。

一年365天他要直播389場,他公司有幾百人,所有人都等着他直播,他一停下來,可能這些人就都要喫土。

長期的透支,讓他瘦得見骨。長年無休地說話,還讓他患上了嚴重的支氣管炎,一復發就呼吸困難,身邊親近的同事都隨身帶着他的“救命藥”。

他說過一句話:

“你休息的時候別人沒休息,他就會比你更好,所以不能讓自己停下來。”

35歲高以翔錄節目去世,57歲劉德華演唱會失聲:這世上,命最重要

這還是拼一下“性價比”極高的娛樂圈。

辛苦是辛苦,但真金白銀賺的也多啊。

真正讓人感到難過的,是大量的普通人即使知道拼盡全力也得不到明星們的名和利,但在現實的壓迫下,仍然不得不全力以赴。

從996到007,有多少人能真正有叫板或者反抗的勇氣?

拼命,就是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命。

3

奮鬥的前提

是不透支健康和生命

我昨天晚上想了很久。

因爲過去很長的時間裏,我都是公司裏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我用高強度的工作、拼命自我加壓,逼迫自己成長,終於讓自己得到了職位的提升和薪酬的增長。

我曾經寫過,我一年有過兩百多天不在家,我曾經連續好幾周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最忙的時候我發着高燒加班,加完班凌晨直接進醫院急診,白細胞超標幾百倍……

在文章裏,我講到了自己的狀態。

我再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去接了一項非常有挑戰的工作,再次開始了每天忙到深夜。同時,我還要堅持寫公衆號、社羣,還在籌備着當時的新書發售……

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精力完全無法和之前相提並論,我第一次感到了力不從心。最累的時候,我開始重新跑步。

我那時候,是真的怕。

每天都會隨身帶着速效救心丸之類的急救藥。

中間有一次跑步的時候,跑着跑着喘不過氣,差點暈倒,讓我大受震動,我第一次開始反思:

我過往的這種拼命式的工作生活,是不是在透支生命?

包括我自己以前寫過的很多文章,也都是在不斷激勵大家不要認慫,越是千難萬險,越要一往無前。

但現在我想明白了,這裏的奮鬥是有一個大前提的,那就是不要去透支健康和生命。

你可以去奮鬥,去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但一定要知道自己身體的極限在哪裏。

偶然地一次突破,可以理解;但如果不斷去突破自己的身體極限,最後一定是會自食其果。

努力當然重要,但也一定要學會“惜命”。

奮鬥和健康,二者並非不可兼得,恰恰相反的是,許多人生成功的人,其實好就是二者能夠平衡的人。

但需要的是,你首先得要有“珍惜生命”的意識。

作爲奮鬥中的年輕人,不熬夜不加班不可能,但你的身體你自己不珍惜,不懂得平衡取捨,你指望資本家、指望他人來幫你考慮?

35歲高以翔錄節目去世,57歲劉德華演唱會失聲:這世上,命最重要

4

學會在身體達到極限前剎車

你可以有意識地去做一些簡便易行的恢復和調整身體狀態的方法。

比如養成腹式呼吸+冥想的習慣。

腹式呼吸和冥想的好處一大堆,但難點在於,腹式呼吸是反常規的,靠本能很難實現,所以需要不斷去提醒自己。

而冥想則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你徹底放鬆自己,進入無我的狀態。

這兩者我都做不到,一忙起來連呼吸都會忘了,哪還記得腹式呼吸;至於冥想,只要一閉上眼,亂七八糟的事情和念頭就紛至沓來,大腦根本得不到休息。

大概從前年開始,我開始嘗試將兩者結合起來,冥想的時候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關注自己是否是用到了腹式呼吸,然後慢慢將呼吸頻率降到一分鐘5—6次。

這樣集中精力地去想一件事,大腦反而什麼都不用想。

再比如,中午一定要休息,哪怕只是5分鐘趴一下也好。

有時候睡眠時間短,質量反而更好。

關於睡眠,我之前還分享過“少時多睡”,有點類似於讀書時的“上課+間歇休息”的模式,在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後,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時間短暫閉眼睡幾分鐘,把餐後大腦明顯疲倦的時間用於補休,而把其它整塊的時間,用於寫作、加班、處理工作。

再比如規律並且科學的跑步、游泳、運動等等。

但所有的這些,最核心的一條是:

在身體達到極限前剎車。

我們的身體有點像彈簧,在面對極度勞累時,很多時候都能恢復,但也有可能過了那個極限後,就再也恢復不了了。

前面提到的陳大年,雖然後來非常關注健康,但休養到現在,身體也無法支撐高強度的工作。

你自己如果因爲領導的壓力、工作的原因或者就是單純的不好意思,不好開口,而在身體極限後,仍然不叫苦不叫累。

別人就會以爲,你還遠沒有到極限。

35歲高以翔錄節目去世,57歲劉德華演唱會失聲:這世上,命最重要

5

那些幹到最後的

往往也是身體最好的

我很小的時候,老聽長輩們引用毛主席的一句名言: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但非得要到邁過三十大坎,自己的體力和精力明顯下降,而壓力卻與日俱增的時候,才能更深刻的去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不只是說只有身體好才能繼續幹革命,還隱含了另外一層意思:

那些革命到最後的,往往也是身體最好的。

毛主席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寫下了一篇不太著名的文章《體育之研究》。

35歲高以翔錄節目去世,57歲劉德華演唱會失聲:這世上,命最重要

這篇文章是他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後來成爲舉世矚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的毛主席,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是關於體育的。

他這麼說,同樣也這麼做。

在長沙求學的時候,他和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熱衷於體育鍛煉,在寒假當中,他們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繞城,渡江過河。在已經下霜的日子,他們露天睡覺,甚至到11月份,他們還在寒冷的河水裏游泳。

這一切都是爲了要鍛鍊他們自己。他們憑直覺知道,中國的來日需要他們有忍受最大的艱難困苦的能力。

毛主席後來自己曾說:

“我喜歡體育鍛煉,這對於增強我的體格大概很有幫助,我後來在華南多次往返行軍中,從江西到西北的長征中,特別需要這樣的體格。”

長征結束後,斯諾在延安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曾經給過他一個評價:

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

那時候的毛澤東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常常到深夜二三點鐘才休息。身體彷彿是鐵打的。

可怕的是,這樣的工作和學習狀態,一直持續到他的晚年。

6

真正的拼搏

都需要你留有餘力

幾乎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曾經有過那麼一段“精力充沛到令人髮指”的時間。

特別是讀大學或者剛工作的前幾年。

隨隨便便玩個遊戲、看個劇都能十多個小時不合眼,一個星期通宵兩三次就跟玩似的。

遇到工作忙起來,兩三頓不喫也是常態。

這是年輕人值得驕傲的資本。

但再強的身體,再好的底子,都經不起折騰。

盛大陳天橋有一個弟弟,名叫陳大年。

35歲高以翔錄節目去世,57歲劉德華演唱會失聲:這世上,命最重要

△陳大年

當年也是互聯網叱吒風雲的人物,26歲的時候就和哥哥陳天橋一起成了中國首富。

一度每天工作15小時。

直到有一天,忽然毫無徵兆地倒在路邊上,救護車來之前,陳大年還有意識,他後來說了一段話,形容自己當時的想法:

明天早上一切還是如此,賣油條的賣油條,賣大餅的賣大餅,唯一的區別在於我已經不在這個世界。

這一次被搶救過來,死裏逃生後,陳大年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朝九晚五,中午還要打打太極拳。

我雖然說了那麼多要珍惜生命,珍愛健康的話。

但我自己也清醒地知道,根本不可能在完全不傷害健康的前提下,就能輕易獲得成功。

我把這個點出來,是因爲我並不想寫成一篇雞湯文,不鹹不淡地說幾句“身體很重要”,呼籲大家注意身體就行了。

我想要強調的是,在爲事業拼搏的同時,年輕人做事必須留有餘力。

有人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

二三十歲,是幾乎所有年輕人最辛苦的時間,這個時間點去做任何工作,從事任何行業,都需要你付出,很多人都是靠着透支身體來完成;但如果你在這個年齡段真的透支了身體,到了四十歲原本可以走上更高位置的時候,身體和精力卻又支撐不了了。

打牌,先贏的是紙,後贏的纔是錢。

人生只有笑到最後的,纔是贏家。

網上有一段特別狠的話:

你要是英年早逝了,你孩子就得管別人叫爹,你老婆就得被別人睡,你的競爭對手就可以去你墓前撒泡尿……

《三國》裏,諸葛亮五十出頭就死了,司馬懿則活到了七十多歲。

僅憑活的時間,司馬懿就打敗了諸葛亮。

35歲高以翔錄節目去世,57歲劉德華演唱會失聲:這世上,命最重要

△諸葛亮與司馬懿(劇照)

要是諸葛亮身體好點,每天運動鍛鍊,勞逸結合,不至於在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最後還不知道鹿死誰手呢。

這一個月裏,我不停地去反思和分析,爲什麼這麼多的年輕人都在透支式的拼命?

除開外在的工作壓力、經濟壓力之外,真正起決定性因素的內因只有一個:

我們太急了 。

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道勾出了多少人莫名的焦慮。

很多東西,我們都怕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一下子沒趕上就落於人後了。

但如果我們把思考和規劃的時間線拉長,會發現很多當下覺得非爭取不可的東西,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

相反能保持身體、家庭各方面的平衡,做好心理、情緒、認知各方面的建設和沉澱,等到機會來臨的時候,依然可以一朝改命。

說白了,你不要看着別人少年得志、一夜成名很羨慕,回頭看看自己一把年紀了似乎什麼都還沒有成就,就焦慮到不行。

既然已經晚了,不妨就真的學會做更長遠的思考和戰略打算,謀一個大器晚成罷了。

哪怕到最後就真的沒有做成什麼大事,還可以試試俞敏洪說的一句話:

你們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們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這樣還不行,我就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到80歲把你們一個個送走以後再來做。

畢竟,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可能是假的。

只有自己的命,是真的。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