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哥,小孩子爲什麼要聽話?我爲什麼要上學?”

  “大姐姐,什麼是漂亮?人必須要有朋友嗎?”

  “叔叔,小孩子什麼時候能變成大人?我要和別人一樣嗎?”

  “阿姨,人死後會怎麼樣?”

  小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小小的問題裏卻包含着大大的問題。碰到他們的提問,有時候我們只能很尷尬地敷衍過去,說“你是小孩,當然要聽話!”“上學是政府規定的,每個孩子都必須上學!”“大家都這樣,我們當然都要一樣啊!”

  盡是些人云亦云敷衍的話,答非所問!我們自己都心虛,這樣的答案真的站得住腳嗎?

  其實,孩子是在思考、討論和表達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我”,以及什麼是人生等哲學問題。這些問題伴隨着人的一生,我們也從小思考着,從小迷茫着。現在,我們長大了,輪到我們向小孩子回答這些問題,如果打着哈哈糊弄過去,是會被小孩看輕的!

  實際上,生活裏的問題跟哲學息息相關,哲學作爲一種思考事物的方式,屬於任何人。對生活中柴米油鹽等一切問題的思考,就是哲學。如果一本哲學書能回答生活中基本問題,那就是好的哲學書。

  

  比如,一個人眼看着要趕上公交車,但時間到了,該不該讓一車人等他?

  書中就這個問題介紹了哲學家邊沁和羅爾斯兩個人的學說。邊沁說,要“以最大多數者的最大幸福”爲目標。也就是說,只要能取得最大的效益,那就去做。所以,如果是邊沁的話,他很可能就會選擇不等。

  而羅爾斯則批判邊沁的效益主義,提出“自由主義”,認爲所有人都平等地擁有最大限度的基本自由,並且要達到社會內最弱勢者的最大利益。所以,邊沁很可能會選擇等他。

  再比如,要單身,還是要結婚?

  書中介紹了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的看法。他曾和一位叫雷吉娜的女性訂婚,但是,某一天他突然悔婚了,原因衆說紛紜,其中之一是他擔心自己無法讓雷吉娜幸福。克爾凱郭爾的《非此即彼》,就被認爲是以這個事件爲背景所寫的,爲婚姻而苦惱的哲學。雖然,我們無法論斷“彼”就是單身,而“此”是結婚,但若這樣想,應該比較容易理解:我們不見得非要怎麼做,要保持美學的存在(單身),還是進入倫理的存在(結婚),選擇權在自己手上。也就是說,只要快樂,怎麼選擇都可以。

  哲學,就是教給我們一種思考方法,將我們在生活中習以爲常、有意無意忽略的問題全部活生生、一步步地解析剖開,最終告訴我們,如何去生活。

  不過,說起來簡單,但哲學門檻高不可攀,明明讀了各種入門書,但幾乎每一本都會讓人內心嘀咕:“根本就不說人話,這哪裏算入門啊!”

  能讓人讀得懂的哲學書,纔是好的哲學書。

  這本《別笑,我是正經哲學書》,從名字和封面就能看出,這不會是一本枯燥的哲學書。

  用簡明易懂的文字,讓嚴肅深奧的哲學活潑起來,是這本哲學書最大的特色之一。

  比如,關於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助產術”,書中是這麼敘述的:

  現在有個人主張:“和受害者相比,加害者其實並沒有損失。”然而,蘇格拉底卻質疑這個論點,他說:“加害者是否比受害者更讓人覺得邪惡?”大概誰都會說“那是當然的”,蘇格拉底又繼續追問:“既然加害者比被害者更邪惡,那加害者內心不是更痛苦嗎?”此時,我們恐怕也只能回答“是”了。做壞事的雖是加害者,但因內心會受到譴責,反而變成受害者。這樣,便引導出“做壞事是醜陋的,所以加害者更痛苦”的結論,藉此就打破了人們最初那種“與受害者相較,做壞事的人毫無損失”的“執念”了,這就是所謂的“助產術”。

  

  此外,在講解哲學家的學說、著作以及哲學內容時,書中還配上可愛又呆萌的簡筆插畫。在輕鬆活潑中,60位哲學家的思想便這麼走進我們的腦海。

  作者富增章成曾說過:“不要將哲學想成‘生活方式的學問’,只要將它想成‘想要做成某件事情的技巧’就好了。”

  生活中充滿了煩惱和波折,

  何不學點哲學,坦然面對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