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目前经济环境下,金融科技面对的核心命题是什么?

整理  | 比萨 棘轮 米格 墨克

对于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来说,普惠金融都是大势所趋。

普,意味着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进入下沉市场和客群,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

惠,意味着要改变粗放发展方式,做好风控,对不同客户给出精准、合理的风险定价。

围绕如何做好普惠金融、银行和互金从业者如何融合等话题,近日,在一本财经2018金融科技与银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多位银行与金融科技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为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因篇幅原因,部分内容有删节。

创新之外,金融科技的关键点是服务能力建设

中国银行业协会系统服务部主任赵成刚

 

1

挑战

从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看,主要是靠资本,靠钱生钱,靠服务赚钱的占比较小,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盈利能力取决于规模和效率,以及综合成本和风险控制。

现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化,银行靠利差带的盈利能力将显著下降,同时,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特别是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对银行利润的分流十分明显,加之转型发展时期风险因素的增多加大,使传统业务模式遇到很大的挑战,顺应普惠金融的需求,转向基于服务的低风险经营模式,是个发展方向。

对于金融服务领域,如何通过新的金融科技进行一些探索?普惠金融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普和惠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普,更方便、更大范围地提供金融服务,第二个是惠,要低成本。

做普惠金融,挑战在于既普又惠。

2

转变与认知

现在的互联网+及数字化环境,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对银行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互联网+”,我个人解读是分开来看:

首先是“互”,即银行与客户的交互方式。传统的交互是建立在网点基础上的,依托网点交互、柜员交互、设备交互建立与客户的交流和情感、信任联接,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是线上的交互、智能的交互,金融如何构建更好的交互方式,以及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个是“联”,互联网把人与机构、人与人、人与设备等之间的连接由实转虚,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第三方支付,便利化、移动化的各种生活生产服务,使得银行、商户、第三方公司和消费者直接的连接关系,实际上是被打断了,成为一种虚联接。与客户持续有效的联接是服务的基础,如何将虚联接转化为实联接?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第三个是“网”,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产品和服务,大量传统业态下的产品和服务如何进行互联网转化,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四个是“+”,是目前火热的各类生态环境构建与融合,金融服务要日益融入到各种场景。

基于上述变化,金融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如何把金融科技应用到我们整个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中来。这些金融服务和创新应用,要体现在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上——金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要转化为机构可以感受、客户可以感受的服务上来。

下面是对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的一些认识:

多年来,我们一直说以客户为中心, 虽然建立了客户管理系统,把金融行为、账户行为和个人金融行为关联在一起,但这只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如何知晓客户,如何知晓客群,尤其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了解客户、客群的影响和变化,这是金融科技面对的一个核心命题。

在金融科技活动中,数据为本。从传统的金融交易数据、客户基础数据,到客户行为数据、关系数据、设备数据、生态化数据,大数据带来的数据积累、云计算带来的运算能力、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计算,这些金融科技的创新性应用带来的本质性变化是什么?

我个人感觉是:1.金融机构对于外部环境与客户的感知能力。2.对感觉及捕获信息的认知能力。3.基于这些数据认知基础上的金融服务应用能力。

在最近的一些网点一线调研中,感觉现在主流的系统还是一种面向交易的系统,整个支撑和创新也是是面向交易的,大多数的创新是做新产品的快速交付、面向交易效率的资源优化,以及客户体验的。系统积累和处理的数据在后台是主要面向管理考核的。

一个面向交易、面向考核的系统,和面向服务的系统之间,有比较大的差距。

如何以数据为本,把金融科技带来的金融服务能力与客户感受结合起来?

客户的需求分两个层次:1.客户的本质性需求。2.客户的体验性需求。现在绝大多数创新,拼的是客户的体验性需求。但是客户的本质性需求是什么,这是产品创新的核心。

金融科技带来的金融服务能力应体现在三个层面:1.对网点的服务,网点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服务能力要提升。我们去看网点,面向交易的系统其实都是健全的,这两年智能设备也越来越多,但是智能设备在网点的感觉,和客户之间的服务匹配是有差异的,应注意到网点自身的服务需求,对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的业务支持服务。

2.对互联网在线的服务。现在很多金融机构都是条线化的。在各条线板块上,客户的金融需求本身是低频的,但是客户的经济或者说生活场景是高频的,如何把低频的金融需求和高频的生活场景衔接起来,非常关键。

现在很多金融机构都在谈金融服务能力的输出,努力在构建和融合各类的金融生态环境。构建金融生态环境,更多地要从客户自身的综合需求出发,若按不同条线构建生态环境,将来打通的难度将非常大,代价很高,而客户的体验也不好。

3.后台对中台、前台的支持。一线业务和后台开发之间的隔阂是蛮大的,通常情况下是业务部门提需求,科技部门搞开发,但科技部门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理解上有很大的偏差。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对于业务的理解更多是体验性的,对客户的本质性需求的理解有一定的缺失,需要引起注意。

3

创新与合规的平衡

随着金融科技与创新的快速发展,有几点需要大家关注:

1.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业务是受制度约束的。通常情况下,金融科技在创新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对现有制度的了解和认识,当不了解制度或制度滞后时,一些产品服务的创新有可能会游走在红线周围。

所以金融科技的创新,一定要关注到制度的约束,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出,要跟我们自身的制度同步建设。

2.在金融科技创新过程中,特别是金融服务输出中,要特别注重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这样才更有利于多元化生态环境的建设。

3.金融服务关系国计民生,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中,要高度注意消费者保护和消费者教育问题。新技术的出现是创新利器,也带来新的认知风险,金融服务创新需要在关注消费者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者教育,培育客户与机构共同成长。

为什么说中国的金融科技“大而不强”?

融360 | 简普科技CEO叶大清

 

1

大而不强

中国是一个金融大国,而不是金融强国。

中国的征信比例、信贷成本,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美国,80%的人拥有信用卡,人均持卡数是5张;而在中国,70%的人征信记录一片空白,信用卡人均持卡数仅为0.5张。此外,中国的信贷成本,也远远高于美国及其他金融发达国家。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储蓄率,却是全球最高的。因此,中国的金融行业,其实是“大而不强”的。

2

找准分层

中国有一个成语“三教九流”,将人群划分为九个层次。在中国,有4亿人拥有良好的征信记录,已经获得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良好服务。更需要服务的,则是剩下的人。

如今中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供需段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结构性的失衡,用耳熟能详的话说,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和落后的、低效的金融系统之间的矛盾”。整个金融行业,包括消费金融、零售金融、小微金融行业,都需要改革。

有外国人说,中国的零售业,或者说整个经济,也需要分层。无论是四大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外资银行,每一家银行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分层。中国有将近4亿的中产阶级,这个数字比美国的全国人口还要多。很多P2P公司选择切入下层客户,但利差定到30%却依然赚不到钱,这就是找错分层的问题。

中国的零售金融行业,是100万亿的大市场:房贷占了52%,将近一半;信用卡占了12.7%;无抵押信用贷占了不到10%。2000家P2P公司做了这么多年,余额也就是1万亿左右,不会对整个金融体系构成系统性的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找准分层极为重要。这需要金融机构找准客户在哪一层,在什么地域,也要思考如何触达,如何管理风险。找准分层,对于理解业务,推动创新,甚至抗衡下一个经济周期,都极为重要。

我在金融科技行业从业20年,其中14年在美国。在美国,我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2002年的互联网泡沫与十年前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国的零售金融行业至今为止,从未经历过金融危机。但我想说的是,下一个冬天一旦来临,绝对会比大家想象的还要冷。

中国金融科技行业过去几年发生了巨变,和美国的1992—2000年很像。中国也将会在今后的2~5年时间内,把美国1990到2008这二十多年的路走完。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第二大金融市场。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也需要在坐者一起为之奋斗。

3

开放最重要的是心态开放

传统模式银行转型开放银行,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开放银行一定要先对用户开放。

此外,开放银行的开放,不只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 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一种理念和文化。

很多机构都标榜自己开放、独立,但是同时又有自己的产品,直接触及金钱资产。这样怎么可能把自己的数据、模型、系统全部开放?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如何把后台、中台、前台的流程打通,同样值得思考。风控管理应该被前置,甚至可以与数字营销部门共同协作。

举个例子,不同渠道来源的用户,风险偏好也是不同的。苹果手机的用户,与OPPO手机的用户标签不同。无论是渠道流量、身份认证,还是后端的反欺诈、预授信及终审流程,都应该加以整合,尽可能地一站式化。

3-5年内,会有68%的金融机构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卜凡德

 

1

近一两年银行跟金融科技的合作

2017年普华永道报告指出,近一两年金融机构、银行跟科技公司的合作比例一直在提升,32%的金融机构愿意把资源投入到科技项目中,48%的金融机构在向科技公司购买服务,40%的机构曾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该报告对未来做出一个预测:3-5年内,会有68%的金融机构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金融科技已成盛宴,但真正实现端到端成功推动、获得巨大价值的案例仍凤毛麟角,原因在于双方合作仍存在诸多挑战:

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尽管都有强烈的合作意愿,但在两者的合作中,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是亟待克服和解决的重要挑战。传统金融机构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相对固化且深入,而金融科技公司大部分成立时间较短,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多处在探索阶段,管理方式也相对灵活。

双方合作亦存在监管的不确定性问题。

对于银行级金融科技公司而言,收取开发费和安装费,偏向一次性收费。此外,金融科技公司服务银行多为定制化开发,变动成本长期存在,面临边际成本不能大幅度下降的问题。

银行IT系统数量多,且各项业务系统由不同技术服务商提供,金融科技公司系统与银行信息科技系统存在兼容难题。

毋庸置疑,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必将走向合作融合。在此过程中,科技公司需要考虑传统金融机构的感受、现状;传统金融机构则需提升开放思维,接受科技给金融带来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服务优化方面的种种改进。

2

金融科技与银行的合作演进

目前市场上,根据自身不同的优势和资源能力,金融科技公司可分化为三种类别:

资源型公司:基于既有的生态,拥有获客流量或外部大数据。它们向客户提供引流或外部大数据。严格意义上讲,资源型公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科技公司。

技术型公司:通常在某一金融应用场景中拥有独到的技术,更多地提供嵌入式、组建式或单一化服务。对于没有完成科技基础建设的银行而言,如何将技术融入到自己的体系里,是巨大挑战。

应用型公司:集成资源和技术,发展为直接提供给银行一整套稍加客制化改造,直接可以用于生产的金融科技应用体系。以飞贷金融科技为例,业内推出首家覆盖业务全流程、运营全体系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具备整体输出、数百亿资金实践验证、不需要依赖特定资源、支持合作机构能力建设等优势,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移动信贷的转型升级。目前已助力银行伙伴实现300亿信贷规模,新增近千万信贷用户。

在飞贷金融科技与金融机构合作的8年中,飞贷金融科技也看到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之间的合作倾向各有不同:

大型银行一般是自建为主,外采为辅。中小银行会从多个维度跟外部机构合作。

在具体需求方面也有不同,大型银行会采购一些组件,中小银行会倾向于一体化的服务。

在交易的关系上,大型银行更多是用购买服务或者一次性的付费,中小银行其实更能够接受联合运营、持续收取服务费的方式。

未来,金融科技和银行将从各自需求中不断推动合作方式的演进。

现在是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

小赢科技金融产品总经理孟召兵

 

1

黄金时期

为什么现在是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黄金时期?有多个原因。

中国市场非常大,经济发展非常好。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和数字化的生活,让消费金融更有发展的空间。国家也对消费金融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希望大力发展内需。

现在,中国的GDP世界第二,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自2012年起,中国居民最终消费保持连续上升,2017年已超过31万亿元,且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到2017年,中国的信用卡余额已达到5.6万亿元。实际上,中国信用卡每年的综合发展速度在36%左右,2016年到2017年发展得更快,中国已进入消费金融的高速发展时期。

为什么会这样?有几个原因。中国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仅有他们的一半左右,还有很大的潜力待挖掘。

另外,信用卡是一个消费金融发展的标杆产品,而从数量级上来看,美国人均信用卡是2.9张,中国人均信用卡数是0.4张。也就是说,中国还有很多个人信贷需求,远未被满足。

目前,中国的人口大概是14亿,央行有征信记录的仅有4亿人口左右,信用卡的发卡量在5亿左右。

2017年,传统银行业发展最快的部门是信用卡中心,它是银行最主要的利润增长贡献点。

在国家的鼓励下,中国的消费金融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这个时间会有多长?实际上,中国1个月的发展速度,是美国6个月的。在未来3-5年,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可能饱和和集中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固然有从零开发建立消费金融体系的能力,但通过与科技金融公司的合作,能更节省时间成本,也能够省去试错成本,实现互惠共赢,紧抓消费金融机遇。

2

普及又惠众

小赢科技从2014年注册,到2018年9月19日在纽交所挂牌交易。

这4年,正好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发展,也印证了中国进入了消费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

基于各种原因,比如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比如父辈、祖父母辈提供了优越条件,中国现在年轻的客群,消费意识非常超前,他们在旅游等消费时会申请一些分期,我们也会服务这部分客群。

小赢科技通过创新的移动支付产品“小赢钱包”和信用卡代偿产品“小赢卡贷”,为银行的零售业务助能,加速银行零售业务的转型和发展。消费金融领域有几个重点:获客、风险控制、资金成本的控制。在获客方面,2016年小赢卡贷上线,两年多时间已经有了1800万的用户,现在一个月的放款量可以达到30个亿,发展速度呈几何裂变。

而普惠金融,如何做到既普及又惠众?

金融机构要对客户的等级进行精确的评价,才能够给出比较合理的价格。中国的住房贷款利率每年都会变化,基本上在5%左右。而在美国,信用比较好的用户,30年的住房贷款利率是3%,甚至更低。在这一块,我们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们用数据评估一个人的风险,有时并不那么精确,所以高风险的客群的损失,要让低风险的客群承担,优质客户并没有拿到最优的价格。小赢更核心的能力是独创的风控系统,通过大数据和行业领先建模技术,对用户进行更精准的风险定价,系统全自动化审核,用户在手机上只需要几分钟,即可完成整个流程。

金融机构与科技金融公司都要基于非常强大的风控能力和技术来展业,我们正在为此努力。

☆ 一本学院特训营☆

流量红利时代已经结束。

消费金融面临获客难,活客难,留客难的难题,营销成本急速上升!

如何提高新客转化率,老客活跃度?哪些渠道和营销策略才是适合自己的方式?

一本学院倾力打造“消费金融获客与活客特训营”,特邀多位行业顶级专家和头部公司,解读营销与维客策略,分享金融营销案例,帮你破解营销获客和客户激活的难题,促进业务与利润全面提升。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 一本智库报告☆

2018年,传统银行开始牵手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构建一个新的智能金融生态体系。

由此,一本智库调研了互联网巨头、新兴科技金融公司,密切观察国际前沿的银行转型趋势,撰写了《科技金融时代下,银行的智能金融之路》报告。

后台回复“报告”即可下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