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目前經濟環境下,金融科技面對的核心命題是什麼?

整理  | 比薩 棘輪 米格 墨克

對於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來說,普惠金融都是大勢所趨。

普,意味着要真正以客戶爲中心,進入下沉市場和客羣,瞭解他們的所想所需。

惠,意味着要改變粗放發展方式,做好風控,對不同客戶給出精準、合理的風險定價。

圍繞如何做好普惠金融、銀行和互金從業者如何融合等話題,近日,在一本財經2018金融科技與銀行創新發展高峯論壇上,多位銀行與金融科技代表,進行了深入探討。

以下爲部分嘉賓的精彩發言,因篇幅原因,部分內容有刪節。

創新之外,金融科技的關鍵點是服務能力建設

中國銀行業協會系統服務部主任趙成剛

 

1

挑戰

從銀行傳統的商業模式看,主要是靠資本,靠錢生錢,靠服務賺錢的佔比較小,從銀行的角度來說,盈利能力取決於規模和效率,以及綜合成本和風險控制。

現在的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隨着利率市場化的深化,銀行靠利差帶的盈利能力將顯著下降,同時,多元化的資本市場,特別是直接融資的快速發展,對銀行利潤的分流十分明顯,加之轉型發展時期風險因素的增多加大,使傳統業務模式遇到很大的挑戰,順應普惠金融的需求,轉向基於服務的低風險經營模式,是個發展方向。

對於金融服務領域,如何通過新的金融科技進行一些探索?普惠金融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普和惠是兩個概念:一個是普,更方便、更大範圍地提供金融服務,第二個是惠,要低成本。

做普惠金融,挑戰在於既普又惠。

2

轉變與認知

現在的互聯網+及數字化環境,給我們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麼?對銀行帶來的影響是什麼?“互聯網+”,我個人解讀是分開來看:

首先是“互”,即銀行與客戶的交互方式。傳統的交互是建立在網點基礎上的,依託網點交互、櫃員交互、設備交互建立與客戶的交流和情感、信任聯接,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是線上的交互、智能的交互,金融如何構建更好的交互方式,以及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第二個是“聯”,互聯網把人與機構、人與人、人與設備等之間的連接由實轉虛,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第三方支付,便利化、移動化的各種生活生產服務,使得銀行、商戶、第三方公司和消費者直接的連接關係,實際上是被打斷了,成爲一種虛聯接。與客戶持續有效的聯接是服務的基礎,如何將虛聯接轉化爲實聯接?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第三個是“網”,是互聯網環境下的產品和服務,大量傳統業態下的產品和服務如何進行互聯網轉化,是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第四個是“+”,是目前火熱的各類生態環境構建與融合,金融服務要日益融入到各種場景。

基於上述變化,金融科技創新的關鍵,是如何把金融科技應用到我們整個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中來。這些金融服務和創新應用,要體現在金融服務能力建設上——金融科技轉化爲生產力,要轉化爲機構可以感受、客戶可以感受的服務上來。

下面是對金融科技與金融服務能力建設的一些認識:

多年來,我們一直說以客戶爲中心, 雖然建立了客戶管理系統,把金融行爲、賬戶行爲和個人金融行爲關聯在一起,但這只是以客戶爲中心的一些基礎性工作。如何知曉客戶,如何知曉客羣,尤其是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瞭解客戶、客羣的影響和變化,這是金融科技面對的一個核心命題。

在金融科技活動中,數據爲本。從傳統的金融交易數據、客戶基礎數據,到客戶行爲數據、關係數據、設備數據、生態化數據,大數據帶來的數據積累、雲計算帶來的運算能力、人工智能帶來的智能計算,這些金融科技的創新性應用帶來的本質性變化是什麼?

我個人感覺是:1.金融機構對於外部環境與客戶的感知能力。2.對感覺及捕獲信息的認知能力。3.基於這些數據認知基礎上的金融服務應用能力。

在最近的一些網點一線調研中,感覺現在主流的系統還是一種面向交易的系統,整個支撐和創新也是是面向交易的,大多數的創新是做新產品的快速交付、面向交易效率的資源優化,以及客戶體驗的。系統積累和處理的數據在後臺是主要面向管理考覈的。

一個面向交易、面向考覈的系統,和麪向服務的系統之間,有比較大的差距。

如何以數據爲本,把金融科技帶來的金融服務能力與客戶感受結合起來?

客戶的需求分兩個層次:1.客戶的本質性需求。2.客戶的體驗性需求。現在絕大多數創新,拼的是客戶的體驗性需求。但是客戶的本質性需求是什麼,這是產品創新的核心。

金融科技帶來的金融服務能力應體現在三個層面:1.對網點的服務,網點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服務能力要提升。我們去看網點,面向交易的系統其實都是健全的,這兩年智能設備也越來越多,但是智能設備在網點的感覺,和客戶之間的服務匹配是有差異的,應注意到網點自身的服務需求,對大堂經理、客戶經理的業務支持服務。

2.對互聯網在線的服務。現在很多金融機構都是條線化的。在各條線板塊上,客戶的金融需求本身是低頻的,但是客戶的經濟或者說生活場景是高頻的,如何把低頻的金融需求和高頻的生活場景銜接起來,非常關鍵。

現在很多金融機構都在談金融服務能力的輸出,努力在構建和融合各類的金融生態環境。構建金融生態環境,更多地要從客戶自身的綜合需求出發,若按不同條線構建生態環境,將來打通的難度將非常大,代價很高,而客戶的體驗也不好。

3.後臺對中臺、前臺的支持。一線業務和後臺開發之間的隔閡是蠻大的,通常情況下是業務部門提需求,科技部門搞開發,但科技部門對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需求,理解上有很大的偏差。科技公司,技術人員對於業務的理解更多是體驗性的,對客戶的本質性需求的理解有一定的缺失,需要引起注意。

3

創新與合規的平衡

隨着金融科技與創新的快速發展,有幾點需要大家關注:

1.技術是爲業務服務的,業務是受制度約束的。通常情況下,金融科技在創新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對現有制度的瞭解和認識,當不了解制度或制度滯後時,一些產品服務的創新有可能會遊走在紅線周圍。

所以金融科技的創新,一定要關注到制度的約束,新技術、新應用的推出,要跟我們自身的制度同步建設。

2.在金融科技創新過程中,特別是金融服務輸出中,要特別注重技術標準和應用規範,這樣才更有利於多元化生態環境的建設。

3.金融服務關係國計民生,在金融科技創新應用中,要高度注意消費者保護和消費者教育問題。新技術的出現是創新利器,也帶來新的認知風險,金融服務創新需要在關注消費者保護的同時,更加註重消費者教育,培育客戶與機構共同成長。

爲什麼說中國的金融科技“大而不強”?

融360 | 簡普科技CEO葉大清

 

1

大而不強

中國是一個金融大國,而不是金融強國。

中國的徵信比例、信貸成本,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美國,80%的人擁有信用卡,人均持卡數是5張;而在中國,70%的人徵信記錄一片空白,信用卡人均持卡數僅爲0.5張。此外,中國的信貸成本,也遠遠高於美國及其他金融發達國家。

但與此同時,中國的儲蓄率,卻是全球最高的。因此,中國的金融行業,其實是“大而不強”的。

2

找準分層

中國有一個成語“三教九流”,將人羣劃分爲九個層次。在中國,有4億人擁有良好的徵信記錄,已經獲得了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良好服務。更需要服務的,則是剩下的人。

如今中國金融市場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供需段結構性不平衡的問題。結構性的失衡,用耳熟能詳的話說,就是“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和落後的、低效的金融系統之間的矛盾”。整個金融行業,包括消費金融、零售金融、小微金融行業,都需要改革。

有外國人說,中國的零售業,或者說整個經濟,也需要分層。無論是四大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外資銀行,每一家銀行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分層。中國有將近4億的中產階級,這個數字比美國的全國人口還要多。很多P2P公司選擇切入下層客戶,但利差定到30%卻依然賺不到錢,這就是找錯分層的問題。

中國的零售金融行業,是100萬億的大市場:房貸佔了52%,將近一半;信用卡佔了12.7%;無抵押信用貸佔了不到10%。2000家P2P公司做了這麼多年,餘額也就是1萬億左右,不會對整個金融體系構成系統性的風險。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找準分層極爲重要。這需要金融機構找準客戶在哪一層,在什麼地域,也要思考如何觸達,如何管理風險。找準分層,對於理解業務,推動創新,甚至抗衡下一個經濟週期,都極爲重要。

我在金融科技行業從業20年,其中14年在美國。在美國,我經歷了兩次金融危機——2002年的互聯網泡沫與十年前的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中國的零售金融行業至今爲止,從未經歷過金融危機。但我想說的是,下一個冬天一旦來臨,絕對會比大家想象的還要冷。

中國金融科技行業過去幾年發生了鉅變,和美國的1992—2000年很像。中國也將會在今後的2~5年時間內,把美國1990到2008這二十多年的路走完。2020年,中國將會成爲全球第二大金融市場。這是一件激動人心的大事,也需要在坐者一起爲之奮鬥。

3

開放最重要的是心態開放

傳統模式銀行轉型開放銀行,最重要的是什麼?首先,開放銀行一定要先對用戶開放。

此外,開放銀行的開放,不只是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 更重要的是一種心態、一種理念和文化。

很多機構都標榜自己開放、獨立,但是同時又有自己的產品,直接觸及金錢資產。這樣怎麼可能把自己的數據、模型、系統全部開放?

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如何把後臺、中臺、前臺的流程打通,同樣值得思考。風控管理應該被前置,甚至可以與數字營銷部門共同協作。

舉個例子,不同渠道來源的用戶,風險偏好也是不同的。蘋果手機的用戶,與OPPO手機的用戶標籤不同。無論是渠道流量、身份認證,還是後端的反欺詐、預授信及終審流程,都應該加以整合,儘可能地一站式化。

3-5年內,會有68%的金融機構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飛貸金融科技聯合創始人卜凡德

 

1

近一兩年銀行跟金融科技的合作

2017年普華永道報告指出,近一兩年金融機構、銀行跟科技公司的合作比例一直在提升,32%的金融機構願意把資源投入到科技項目中,48%的金融機構在向科技公司購買服務,40%的機構曾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該報告對未來做出一個預測:3-5年內,會有68%的金融機構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金融科技已成盛宴,但真正實現端到端成功推動、獲得巨大價值的案例仍鳳毛麟角,原因在於雙方合作仍存在諸多挑戰:

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儘管都有強烈的合作意願,但在兩者的合作中,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的差異是亟待克服和解決的重要挑戰。傳統金融機構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階段,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相對固化且深入,而金融科技公司大部分成立時間較短,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多處在探索階段,管理方式也相對靈活。

雙方合作亦存在監管的不確定性問題。

對於銀行級金融科技公司而言,收取開發費和安裝費,偏向一次性收費。此外,金融科技公司服務銀行多爲定製化開發,變動成本長期存在,面臨邊際成本不能大幅度下降的問題。

銀行IT系統數量多,且各項業務系統由不同技術服務商提供,金融科技公司系統與銀行信息科技系統存在兼容難題。

毋庸置疑,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必將走向合作融合。在此過程中,科技公司需要考慮傳統金融機構的感受、現狀;傳統金融機構則需提升開放思維,接受科技給金融帶來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服務優化方面的種種改進。

2

金融科技與銀行的合作演進

目前市場上,根據自身不同的優勢和資源能力,金融科技公司可分化爲三種類別:

資源型公司:基於既有的生態,擁有獲客流量或外部大數據。它們向客戶提供引流或外部大數據。嚴格意義上講,資源型公司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金融科技公司。

技術型公司:通常在某一金融應用場景中擁有獨到的技術,更多地提供嵌入式、組建式或單一化服務。對於沒有完成科技基礎建設的銀行而言,如何將技術融入到自己的體系裏,是巨大挑戰。

應用型公司:集成資源和技術,發展爲直接提供給銀行一整套稍加客製化改造,直接可以用於生產的金融科技應用體系。以飛貸金融科技爲例,業內推出首家覆蓋業務全流程、運營全體系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具備整體輸出、數百億資金實踐驗證、不需要依賴特定資源、支持合作機構能力建設等優勢,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移動信貸的轉型升級。目前已助力銀行夥伴實現300億信貸規模,新增近千萬信貸用戶。

在飛貸金融科技與金融機構合作的8年中,飛貸金融科技也看到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之間的合作傾向各有不同:

大型銀行一般是自建爲主,外採爲輔。中小銀行會從多個維度跟外部機構合作。

在具體需求方面也有不同,大型銀行會採購一些組件,中小銀行會傾向於一體化的服務。

在交易的關係上,大型銀行更多是用購買服務或者一次性的付費,中小銀行其實更能夠接受聯合運營、持續收取服務費的方式。

未來,金融科技和銀行將從各自需求中不斷推動合作方式的演進。

現在是中國消費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

小贏科技金融產品總經理孟召兵

 

1

黃金時期

爲什麼現在是中國消費金融的發展黃金時期?有多個原因。

中國市場非常大,經濟發展非常好。另一方面,移動支付和數字化的生活,讓消費金融更有發展的空間。國家也對消費金融作出了戰略性部署,希望大力發展內需。

現在,中國的GDP世界第二,超過了日本,僅次於美國。自2012年起,中國居民最終消費保持連續上升,2017年已超過31萬億元,且年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

到2017年,中國的信用卡餘額已達到5.6萬億元。實際上,中國信用卡每年的綜合發展速度在36%左右,2016年到2017年發展得更快,中國已進入消費金融的高速發展時期。

爲什麼會這樣?有幾個原因。中國個人消費佔GDP的比重,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僅有他們的一半左右,還有很大的潛力待挖掘。

另外,信用卡是一個消費金融發展的標杆產品,而從數量級上來看,美國人均信用卡是2.9張,中國人均信用卡數是0.4張。也就是說,中國還有很多個人信貸需求,遠未被滿足。

目前,中國的人口大概是14億,央行有徵信記錄的僅有4億人口左右,信用卡的髮卡量在5億左右。

2017年,傳統銀行業發展最快的部門是信用卡中心,它是銀行最主要的利潤增長貢獻點。

在國家的鼓勵下,中國的消費金融會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這個時間會有多長?實際上,中國1個月的發展速度,是美國6個月的。在未來3-5年,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可能飽和和集中化。銀行業金融機構固然有從零開發建立消費金融體系的能力,但通過與科技金融公司的合作,能更節省時間成本,也能夠省去試錯成本,實現互惠共贏,緊抓消費金融機遇。

2

普及又惠衆

小贏科技從2014年註冊,到2018年9月19日在紐交所掛牌交易。

這4年,正好是中國高速發展的時期,我們的發展,也印證了中國進入了消費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

基於各種原因,比如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比較高,比如父輩、祖父母輩提供了優越條件,中國現在年輕的客羣,消費意識非常超前,他們在旅遊等消費時會申請一些分期,我們也會服務這部分客羣。

小贏科技通過創新的移動支付產品“小贏錢包”和信用卡代償產品“小贏卡貸”,爲銀行的零售業務助能,加速銀行零售業務的轉型和發展。消費金融領域有幾個重點:獲客、風險控制、資金成本的控制。在獲客方面,2016年小贏卡貸上線,兩年多時間已經有了1800萬的用戶,現在一個月的放款量可以達到30個億,發展速度呈幾何裂變。

而普惠金融,如何做到既普及又惠衆?

金融機構要對客戶的等級進行精確的評價,才能夠給出比較合理的價格。中國的住房貸款利率每年都會變化,基本上在5%左右。而在美國,信用比較好的用戶,30年的住房貸款利率是3%,甚至更低。在這一塊,我們是有很大差別的。

我們用數據評估一個人的風險,有時並不那麼精確,所以高風險的客羣的損失,要讓低風險的客羣承擔,優質客戶並沒有拿到最優的價格。小贏更核心的能力是獨創的風控系統,通過大數據和行業領先建模技術,對用戶進行更精準的風險定價,系統全自動化審覈,用戶在手機上只需要幾分鐘,即可完成整個流程。

金融機構與科技金融公司都要基於非常強大的風控能力和技術來展業,我們正在爲此努力。

☆ 一本學院特訓營☆

流量紅利時代已經結束。

消費金融面臨獲客難,活客難,留客難的難題,營銷成本急速上升!

如何提高新客轉化率,老客活躍度?哪些渠道和營銷策略纔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一本學院傾力打造“消費金融獲客與活客特訓營”,特邀多位行業頂級專家和頭部公司,解讀營銷與維客策略,分享金融營銷案例,幫你破解營銷獲客和客戶激活的難題,促進業務與利潤全面提升。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報名

☆ 一本智庫報告☆

2018年,傳統銀行開始牽手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構建一個新的智能金融生態體系。

由此,一本智庫調研了互聯網巨頭、新興科技金融公司,密切觀察國際前沿的銀行轉型趨勢,撰寫了《科技金融時代下,銀行的智能金融之路》報告。

後臺回覆“報告”即可下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