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爬上高梯查看榫卯結構殘損情況,時而俯下身軀探究灰土基礎的殘餘承載力……在每一次實地開展古建築鑑定和保護工作現場,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古建築保護專家薛建陽教授總是嚴謹又充滿熱情。國家重點學科——結構工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薛建陽所帶領的學術團隊,圍繞中國古建築的殘損調查、安全性評定、維修加固等方面開展了二十餘年的研究與探索,已成爲國內古建築研究領域有着較高影響的一支力量。

薛建陽 記者 關穎 攝

全身心投入古建築研究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薛建陽是一名“70”後,他17歲考入有着“中國建築老八校”美譽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後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我國知名的古建研究專家趙鴻鐵教授,後攻讀博士學位,在古建築研究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他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29歲晉升副教授、33歲破格晉升教授,成爲當時學校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薛建陽曾兩赴日本留學進修。衆所周知,日本古建築的保護及研究處於世界較高水平,每年有無數學者前往日本參觀學習。薛建陽抓住赴日本留學的機會,廢寢忘食、如飢似渴地汲取日本古建保護經驗,爲自己之後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回國後,薛建陽帶領團隊運用現代試驗技術及理論對我國古建築的結構特性、結構演化過程及抗震設計思想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

薛建陽先後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8項,並獲得第五屆陝西青年科技獎、陝西省優秀回國人員、陝西省職工優秀創新創業人物、陝西省優秀博士後等榮譽稱號。他還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42項,出版著作和教材18部。

留得住文化根脈

讓古建築煥發青春

中國古建築是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藝術和科學價值。始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的應縣木塔是木結構古建築中的明珠。“應縣木塔是我國現存最早與最高的木結構高層建築物,雖歷盡風霜兵患,仍挺立近千年。”薛建陽告訴記者,由於木塔所用木材容易腐朽、蟲蛀和老化,同時在傳承中受到了各種自然力和人爲破壞,使得應縣木塔處於嚴重的殘損狀態,其健康安全狀況不容樂觀,並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

2016年底,山西省文物局慕名找到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希望由學校的專家們承擔起應縣木塔的殘損調查及藝術展示的重任。薛建陽帶領團隊隨即開展了應縣木塔結構殘損調查及鑑定工作。當時室外是零下20℃,木塔內也無任何取暖設備,薛建陽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在這種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在測試現場工作了近兩個月,許多團隊成員的手被凍出了很長、很深的口子,但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終於將組成木塔的11萬餘個構件逐個拍照、測量、定損、繪圖,並建立了三維數據庫和殘損信息庫。這也是應縣木塔有史以來第一次系統的調查建檔,爲下一步木塔的維修加固提供了最直觀的第一手資料。

目前,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已應用於西安鐘樓、韓城城隍廟等文物建築的安全性鑑定和加固保護工程中,社會效益顯著。

“中國古建築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作爲當代人有義務將其保護好,使之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薛建陽說,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能夠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他堅信,通過一代乃至數代人的努力,一定會讓中國古建築煥發“第二春”,讓子孫後代們仍能欣賞到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

(記者 關穎)

編輯:芥末花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