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编辑:C大调

一路向明

文/于国栋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匆匆而过,蓦然回首,洒落一路余晖。

我出生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芝瑞镇的农村,改革开放之初,那里十分贫穷落后,草苫房,栅栏院,白天靠日光取暖,夜晚靠月光照明。

“妈!点灯吧,奶奶找不到药瓶了。”在我的祈求下,妈妈划着火柴,把煤油灯点亮,土屋里发出微弱的光。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我的老家的真实生活。那时候,一斤煤油六角钱,在农家里是专门点灯用的,一年下来,三斤煤油够用了,家家都有煤油灯,用毕,把煤油灯放在“灯窝”(在土墙上凿出一个专门放煤油灯的洞)里,屋里弥漫着煤油呛鼻的气味,许久散尽。偶尔不小心把油灯打翻,免不了遭到父母疾风暴雨般的训斥,那个年代,六角钱真的是钱啊!只有过春节的时候,家里才能点上几根红烛,那简直是奢侈品。

80年代中期,老家农村开始通电了,一拉拉线,满屋通明,孩子们非常高兴,往往把白天能完成的作业放到晚上去完成,为的是享受那昏黄的灯光,妈妈老是催着“快写!”,毕竟,1元/KW.h的电费也是比较昂贵的,有时,妈妈怕浪费了灯光,在灯下给我们纳鞋底,做布鞋,这样,我们就不用花钱买鞋穿了。后来,妈妈似乎看穿了孩子们的把戏,买了功率小的灯泡换上,渐渐地,我们对那灯光也不再渴望。有去过城里的人回来说“城里点灯棍儿(灯管)”,于是对“灯棍儿”充满了无限好奇,因为没有概念,就臆想是不是灯泡挂在柜子底下就是灯棍儿?也曾偷偷钻到柜子底下一探究竟,结果弄得满身灰尘。不久,农村不少人家也用上了灯管,现在基本都用上了节能灯,既经济又实惠。妈妈年纪也大了,间或也说,“随手把灯关了,费电!”大家一笑而过,妈妈也不再坚持。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绿色的新能源不断被发掘利用,太阳能路灯和星星比美,照亮乡村的街巷;芝瑞镇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招商引进大唐、朗诚、瑞风、新能源等大型风电公司开发入驻,现在,风机林立,风车气势如虹,并已与东北电网联网,源源不断的把高效绿色的风电能源输往全国各地,造福人类;2017年12月22日由国家电网投资的内蒙古芝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我的家乡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芝瑞镇,工程投资83.08亿元,总工期99个月,计划于2025年全部投产发电。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安装4台30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年抽水电量26.77亿千瓦时,设计年发电量20.08亿千瓦时。电站枢纽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和地下厂房系统组成。工程完工后将以500千伏电压接入蒙东电网。抽水蓄能电站是通过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来蓄集能量,待电力系统需要时再发电的水电站。它把电网负荷低谷时多余的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起来,在负荷高峰时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实现了电能的有效存储。相比于其它储能方式,抽水储能具有其资金投入少、设备寿命长、储能规模大、转换效率高、技术成熟、运行条件简便、清洁环保等特点,因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是目前电力系统中最成熟、最实用的大规模储能方式。

改革开放犹如闭塞的空间打开一扇窗,冲破黑暗,走向光明,回顾四十年,硕果颇丰,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期待更浓。

稿件管理:紫烟幽梦

稿件审阅:桑桑

简评:通过灯的变迁史,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变化和光明前景。

作者简介:于国栋,男,汉族,芝瑞百岔川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凭,国家公务员,现供职于克什克腾旗芝瑞镇人民政府。热爱文学,勤于笔耕,有数万字的的作品在《赤峰日报》、《文苑》、人民网等报刊、杂志、媒体网站上发表。

本文为中国乡间美文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