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王联杰

  来源: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授权转载

  外科治疗是通过对人体进行合法、有序、无菌的伤害性手术,达到完全或部分解除患者因外科性疾病而引起的痛苦。因此,作为麻醉工作者,必须对每位手术患者的失血情况和体内血容量情况作出比较准确、全面的评估,便于科学、合理的输血和输液即容量复苏,并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和手术的成功。否则,无论是失血量准确与否、还是输血输液过多、过少,都会给患者带来危害,甚至可危及生命。

  01

  估计血容量(BV)

  

  其中红细胞占2/5,血浆占3/5。

  02

  估计失血量

  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观察法评估失血量

  术前访视病人或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对患者的皮肤、口唇、巩膜、球结膜、眼结膜及粘膜色泽(相对于患者术前基础Hct和Hb的相应表现和体征)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对体内Hct和Hb动态变化作出最快的初步判断。

  观察法评估失血量

  (1)成人单一股骨骨折:内出血约800~1500ml。

  (2)成人一侧胫骨骨折:内出血约400~1000ml。

  (3)骨盆环骨折合并后腹膜血肿:内出血约2000~4000ml。

  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失血量约1500ml 以上:

  ①皮肤苍白、口渴;

  ②颈外静脉塌陷;

  ③快速输入平衡液1000ml,血压仍不回升;

  ④一侧股骨开放性骨折或骨盆骨折。

  监测生命体征估计失血量

  对于急诊创伤性病人入手术室后的相对基础BP和HR非常重要,因为BP和HR可间接反映循环血容量的变化及失血量的多少,根据此时的BP和HR值,结合病人全身情况和创伤部位,可以对的失血情况作一粗略估计,为及时处理和救治不仅提供依据,还成为证据。

  

  休克指数估计失血量

  若快速计算患者休克指数(SI=HR/BPs),较单纯BP或HR更能反映患者的失血情况。(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 mmHg 正常值为0.54 ±0.02)。

  

  Hb或Hct测定评估失血量

  如果时间允许,应及时采血进行Hb或Hct测定,以了解患者的现时血液稀释或浓缩情况,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若未能及时获得术前Hb或Hct,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能、健康、营养、职别等全身状况,对患者原有正常的Hct或Hb值作出评估,并结合实时测得的Hct或Hb,可对患者出血情况作出较正确、合理的估算。

  应及时采血进行Hb或Hct测定实际失血量的估算:

  失血量=(Hct术前-Hct测定值)×BV/Hct术前

  失血量=⊿Hb×400ml ⊿HB=HB(失血前)-Hb(失血后)

  称重法与面积法

  浸血纱布中出血量的计算,通常采用称重法,即:

  失血量(g)=揩净全部失血后的纱布重量-干纱布重量(g) 1g=1ml

  血液浸湿面积按10×10cm为10ml 即:1cm为1ml。

  容量测定法

  此法估计的失血量可能显著大于实际失血量,这是由于随着血液的不断稀释,出血过程中有形成分的丢失也相应减少。因此,通过此法估计的失血量,千万不能同样量的全血或RBC悬液输给病人,否则容易发生容量超载现象,重者可诱发肺水肿、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03

  术中输血的目的

  1、补充血容量以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2、改善贫血以增加携氧能力

  3、提高血浆蛋白水平以增加胶体渗透压

  4 、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和改善凝血功能

  04

  适应症

  1、术中失血致血容量低下者,术中输血量取决于红细胞丢失的程度。

  估计可容许失血量=(Hct术前-Hct容许值)×BV/Hct术前。2、纠正贫血或(和)低蛋白血症 于术前即开始纠正效果更佳。单纯贫血者应输红细胞混悬液,合并低蛋白血症者宜用全血。单纯低蛋白血症者宜输血浆或白蛋白。3、凝血异常 除输新鲜血外,更重要的是输有关凝血因子,如血小板、第Ⅷ因子等。4、严重感染或烧伤。5、替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计算最大允许失血量(MABL):MABL=EBV×(Hct-24)/Hct

  如失血量<1/3MABL,补平衡液

  失血量>1/3MABL,而<MABL用胶体补充,适当加用血液或平衡液

  失血量>MABL,则必须输血。

  输注平衡液与失血量之比为3∶1

  胶体液与失血量之比为1∶1

  相关课程录像:围手术期个体化输血策略

  (廖刃 教授)

  — END —

  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官方网站戳原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