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41年長沙會戰中,楊森領着川軍和黔軍等部浴血奮戰,把日軍堵在新牆河,並利用夜襲和側擊重創日軍。不過,楊森修這條馬路的時候可不叫春熙路,這還有一段小故事。

民國時期是中國一段動盪時期,但是亂世出英雄。川軍軍閥楊森就是一位,縱橫民國幾十年,爲家鄉做了不少好事。還曾經率領子弟兵大戰日寇創奇功,可惜最後終老臺灣沒能回到大陸。楊森的戰績你可能沒有聽說過。
楊森是四川廣安人,縱橫整個民國。從辛亥革命、護國戰爭一直到四川內的軍閥混戰,都有楊森的影子。楊森在1924年當了四川督軍,掌控四川十萬川軍。春風得意的楊森作爲個四川人就決定給老鄉做點事。這件事就是成都著名的春熙路。不過,楊森修這條馬路的時候可不叫春熙路,這還有一段小故事。四川被稱爲天府之國,但是在民國時期受全國的影響,成都也是民政凋敝。成都還到處是土路,兩旁的勾欄雖然看起來古樸,卻毫無現代化的感覺。
楊森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決定燒一燒成都的現代化建設。於是令自己的手下王瓚緒把修馬路的事情提上日程,這樣既可以收買四川民心也可以趁機搞搞面子工程。經過一番大幹,馬路是修好了。爲了應景,就找到當時的文人江子漁給這條馬路命一個名字。江子漁抖了一個機靈,就把這條路命名爲了森威路。這名字就是楊森的“森威將軍”命名的,一高興就大賞了江子漁。
不過後來楊森沒幹幾年,就被劉文輝給趕下臺了。辭舊迎新,馬路也得換名字。大才子江子漁又秀了一把才華,把名字給改成了春熙路。劉文輝也給了江子漁一大筆錢財。
到了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楊森領着自己的嫡系20軍開赴淞滬前線。川軍在民國是出了名的裝備差。川軍基本沒有支援火力,20軍手裏拿着的是自己兵工廠生產的七九式和漢陽造。他在淞滬前線需要面對的是日軍近衛師團一部以及其他支援部隊。日軍火力強大,配有空中優勢。
雖然前路兇險,20軍官兵毫不畏懼。爲了鼓舞士氣,除楊森外全部高級軍官前往一線指揮。在日軍強大的炮火下,日軍發起了第四次總共,企圖中央突破20軍防線打通京滬鐵路。京滬鐵路是國軍大動脈,這裏被切斷意味着上海的淪陷。20軍經過七天血戰,守住了防線,並擊斃日軍六千多人。
淞滬會戰後,楊森因戰功被老蔣升爲27集團軍司令,主力還是自己的20軍。楊森在抗戰中參加了長沙會戰、衡陽之戰。在1941年長沙會戰中,楊森領着川軍和黔軍等部浴血奮戰,把日軍堵在新牆河,並利用夜襲和側擊重創日軍。有力的配合薛嶽取得長沙大捷。楊森領着27集團軍八年間轉戰南方八省,爲抗戰勝利立下不朽功勳。
解放戰爭後期,由於老蔣垮臺,楊森也到了臺灣。1977年楊森在臺北去世。這位縱橫民國的軍閥,最終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