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臘的古典時期,到意大利文藝復興,再到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歐洲藝術文化的中心不斷在遷移。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維也納開啓了它作爲歐洲藝術中心的黃金時代。從油畫、設計到建築,從分離畫派到表現主義,從莫扎特到克林姆特,維也納在方方面面影響了當時的藝術文化,並且爲現代審美鋪路。

近期,一場梳理和展示維也納19世紀末20世紀初藝術和歷史的展覽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開幕。“維也納現代之路”展示包括畫作、傢俱設計、海報、服飾等展現“世紀末”(fin de siècle)維也納風格的藝術和代表當時風土人情的物件。而其中包括畫家席勒,分離派建築家奧托·瓦格納和阿道夫·路斯等一衆奧地利藝術家的名作。本次展覽更是和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合作,集中展示克林姆特的經典畫作和素描作品。通過一系列視覺藝術展示,觀衆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奧地利作爲藝術之都的魅力,以及藝術從古典走向現代的印記。

▲“維也納現代之路”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展覽現場

第一章: 奧地利的啓蒙主義時代近代社會的序章

本次展覽的第一章主要是對奧地利19世紀受到英國啓蒙運動和共濟會影響的藝術的展示。啓蒙運動是世界走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鋪墊。這次運動主要是抵制特權和專制主義以及宗教愚昧,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而這個思想也深深影響了當時的奧地利社會。在18世紀後半葉,奧地利進行了人口普查,街道和住宅進行編號等一系列政策。而到約瑟夫二世(神聖羅馬帝國)執政時,更是建立醫院,增加教育,廢除死刑。在展覽的第一部分,觀衆可以看到一些當時城市全景的油畫和當時執政者的肖像畫,以此更直觀的看到當時社會的生態。

▲1780-1810年維也納綜合病院

說到啓蒙運動對於奧地利的影響,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莫扎特。莫扎特許多的作品靈感就是由啓蒙運動而來,他的代表作《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從音樂性和主體性上都是對自由、平等的思想的體現。展覽中也有一些莫扎特歌劇的場景圖以及莫扎特的肖像。

第二章: 畢德邁雅風格1900年的前衛藝術

在十九世紀初期,隨着工業化和都市化的發展,中產階級不斷擴大。他們也開始追求更爲精緻的生活方式。從室內裝修到音樂、繪畫,越來越多的的藝術從艱澀難懂變得普羅大衆起來。舒伯特的音樂就是那時候的一個印證。他早期的樂曲很多都只要一架鋼琴就能演奏,並且不需要非常高的音樂素養來欣賞。

在另一方面,在拿破崙戰爭後,政治對社會的壓迫越來越強。國家對於出版物等都有嚴格的審查制度。這也迫使了當時的藝術家、文學家甚至是一般民衆專注於非政治的內容。這時期的藝術多以描繪自然、城市景觀、家庭生活和室內設計爲主。本次展覽主要展出的這一時期的藝術家有費迪南德·格奧爾格·瓦爾德米勒(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和魯道夫·凡·阿爾特(Rudolf von alt)。

▲費迪南德·格奧爾格·瓦爾德米勒《玫瑰的季節》

瓦爾德米勒是19世紀奧地利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以近似照片的畫作細節,在當時的貴族和中產階級中非常受歡迎。而他的畫作主題也是應和了當時“迴歸田園”的主題。鄉村生活和人物肖像是他最常畫的內容。和瓦爾德米勒同一個時期的凡·阿爾特是奧地利著名的城市風景畫家。他的畫作多在描繪維也納的城市景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描繪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的一系列畫作。

▲魯道夫·凡·阿爾特 《聖斯蒂芬大教堂》

第三章:環城大道維也納1900新世代的建立

在19世紀末,維也納的城市規模快速膨脹,成爲了當時世界上第六大城市。隨着文化的提升以及現代化的城市進程,維也納展開了歷史新篇章。當時的執政者法蘭西斯·約瑟夫下令拆除城牆,並將其改造爲一條維也納標誌性的環城大道(Ringstrasse)。在大道的兩側,維也納按照自身的需求,建造了大學、議會、博物館等公共設施建築。

▲環城大道(Ringstrasse)規劃圖

而且有意思的是,每一個建築的設計風格都是和其用途相關。比如大學的興起在文藝復興時期,因此維也納大學也是文藝復興風格。民主政治誕生在希臘,議會大樓也用希臘柱做裝飾。而克林姆特特也是在這個時期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爲新建劇院的天花板畫壁畫。當時的克林姆特主和其他的一些年輕藝術家的風格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奧地利最受歡迎的藝術家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的影響。

▲漢斯·馬卡特《Dora Fournier-Gabillon》

馬卡特於1869年受法蘭西斯·約瑟夫之邀爲其新建豪邸裝飾,並由此在維也納聲名大噪。之後他爲奧地利上層女性畫的肖像畫同樣也是受到世人追捧。馬卡特在1880年爲奧匈皇帝與皇后之銀婚慶典制作服飾,此時其知名度到達顛峯。馬卡特的繪畫風格也是在當時自成一派。他的畫通常都顏色鮮豔,被稱爲“色彩的魔術師”。此外他的畫充滿了繁複的裝飾細節,對維也納的裝飾性繪畫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力。此次展覽也展示了許多大尺幅的馬卡特的繪畫以及一些女性肖像畫。觀衆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卡馬特畫作細節。

▲漢斯·馬卡特《漢斯·馬卡特的畫室》

第四章:世紀末的維也納現代社會的誕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可以算是奧地利藝術的轉折點和黃金時代。克林姆特、席勒等都來自於這個世代。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就是展出了50多件克林姆特各個時期的素描、油畫作品。其中第一部分展示的是克林姆特早期受到後印象派和象徵主義的影響而創作的寓意畫,其中多爲1882年出版的《寓意與象徵》的書中的作品。這些畫作很多都是對時間、永恆、生與死的探討。例如,本次展覽的《寓言》原畫就是克林姆特比較出名的寓意畫。在畫作中,女人和森林中的動物和諧相處,意在表達生靈合一。

▲克林姆特 《寓言》

而到了1890年代,克林姆特的個人風格愈加強烈。在19世紀後期,維也納的民主議會已基本宣告失敗。隨着新一個世紀即將到來,當時的年輕人和藝術家對於舊社會充滿了不滿。 “符合時代變遷之新”與“敢於面對真相的勇氣”成爲了包括克林姆特在內許多藝術家對藝術的訴求。分離畫派由此誕生。分離派畫家們深受當時法國藝術家的影響,他們致力於將歐洲最前衛的畫作引入奧地利做展覽。他們把他們的藝術稱作爲年輕的風格(Jungendstil),是歐洲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一支。而克林姆特被選作這個畫派的主席。在本次展覽中,就有許多克林姆特在分離畫派時期的代表作,包括《赤裸的真理》、《帕拉斯·雅典娜》等。此外,還有維也納博物館帶來的多幅克林姆特的素描作品以及描繪愛人艾蜜莉·芙洛格的名作《艾蜜莉·芙洛格像》。

▲克林姆特《帕拉斯·雅典娜》現場圖

除克林姆特之外,展出其他較爲有名的分離派作品有麥克斯·科茲威爾的《穿黃裙的女人》、卡爾莫的《喫早餐的母子》,以及克林姆特和其他分離派藝術家創作的海報印刷作品。

▲麥克斯·科茲威爾 《穿黃裙的女人》現場圖

說到世紀末,不得不提的另一位藝術家就是席勒。他在克林姆特之後開啓了奧地利世紀末有一個藝術的新時代。而席勒早年就得到了克林姆特的賞識。在他許多的畫作中可以看到他對克林姆特的描繪。而最終,席勒在表現主義中找到了自己的風格。在他的畫作中經常可以看到扭曲的身體、猙獰的面部表情以及不均勻的上色。對席勒來說,身體的表現即是他內心的表現。

而這種表現更是當時維也納社會的一種映照。一方面,維也納正在急速地進行現代化進程,而另一方面,統治者依舊維持着舊帝國主義的生活。隨着時間的推移,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而這對當時的維也納人的精神也是一種考驗。傳說當時的自殺率非常高。而席勒通過扭曲的裸體表達自己內心強烈的情緒,也隱喻他希望對社會裸露真相的展示。本次展覽中不乏席勒對於身體表達的作品。此外,還有席勒的《自畫像》、《太陽花》等席勒的名作到場。

▲席勒 《自畫像》現場圖

本次展覽的另一位重要的表現派藝術家就是奧斯卡·柯克西卡。雖然柯克西卡並非科班出身,但是他的畫作充滿了表現主義的張力。柯克西卡鍾情於描畫人物和創作大型作品,而在本次展覽中,觀衆也可以看到柯克西卡的作品,包括他爲一些戲劇製作的海報等。

除了一些重要畫作,展品還包括19-20世紀的家居設計、服裝、相片等,讓觀衆能夠更全方位的瞭解“世紀末”的維也納。如果你在日本,不要錯過這次探索現代化之路,展示維也納黃金藝術時代的精緻大展。

第八屆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公衆參展時間:2019.05.11~2019.05.12

地點:上海衡山路十二號豪華精選酒店(衡山路12號,地鐵1號線衡山路站3號口)

免費門票獲取方式:

關注《藝術市場通訊》微信公衆號,留言:”我要門票“即可獲得價值100元門票一張,共計20張門票,送完爲止。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藝術市場通訊》,版權歸Arts & Collections Co. 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轉載合作請聯繫編輯(微信:ccy-13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