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MBA有適合“學霸”們面向未來找工作的全日制MBA,也有適合在職人員繼續深造,提升自己能力的在職MBA。那麼,MBA學員們會擁有哪些值得借鑑的思維方式呢?

  1

  多學科思維

  就像在《窮查理寶典》一書中,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認爲,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

  

  對於一個具體的問題,如果僅用一種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思考,只會得到一個狹隘的結果,就好像美國的那句諺語,“在手裏拿着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當然,很多時候這樣的思考方式更有助於我們快速解決某一問題)。

  然而,芒格在對一家公司進行評估時,會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商業生態系統中,用一系列跨學科的複式思維框架來對其進行更爲全面的分析和解讀。他覺得這種廣譜的分析法能讓人更好地理解許多和候選投資公司相關的因素是怎樣相互影響、相互聯繫的。有時候這種理解會揭示出更隱祕的情況,這些因素聯合起來會創造出或好或壞的巨大的“lollapalooza效應”(幾個模型聯合起來後,兩種、三種或多種力量共同作用於同一個方向,類似力學中的合力)。

  分析一個商業問題經常用到的學科思維有:數學、心理學、生物學、微觀經濟學。我們在思考分析問題時,也要全面、多學科地分析問題,以免受思維侷限性的影響。

  

  2

  模型思維

  模型思維即把我們知識點以及處理工作中,思維的過程提煉爲模型的能力。

  例如大學課程裏有一門很火的課程叫“數學建模”,即把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建立成數學模型,來量化分析解讀。

  碰到心理學問題,可以建立成“何人何故在何時何地做了何事”的思維模型。

  企業裏常用的SWOT模型分析法:S (strengths)是優勢、W (weaknesses)是劣勢,O (opportunities)是機會、T (threats)是威脅。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對研究對象所處的情景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研究,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計劃以及對策等。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又比如:在企業管理中,常用的5W1H分析法也稱六何分析法,是一種思考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創造技法。對選定項目、工序或操作,都要從原因(WHY)、對象(WHAT)、地點(WHERE)、時間(WHEN)、人員(WHO)、方法(HOW)等六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

  3

  系統思維

  牛人都注重關係分析而不是元素分析。一個事物總是同時處於兩個維度的集合,內部元素的關係集合,以及它自身一個更大系統裏的組成元素。系統化思考,就是要認清這兩個維度的關係。從系統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總和考慮。它具有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動態性、綜合性的特點。

  4

  槓桿思維

  很多人喜歡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來描述槓桿效應。而在牛人的眼中槓桿不止可以撬動地球。所有的信息、物質和能量都是可以用槓桿來撬動的。

  比如:財富投資中的房產投資,就是很簡單的槓桿效應,只要付30%的首付槓桿就可以撬動100%的房產,甚至流行過透過規則實現0首付的方式,最終獲得資產的增值。

  

  各種商業模式的很多核心就在於槓桿的運用,比如小米,雖然雷軍一直強調互聯網思維,但是100億的估值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槓桿。巴菲特強調看不懂科技行業也是因爲這個行業所擁有的巨大槓桿,一堆神奇的企業,市盈率高達100以上。

  信息比如雕爺的網絡文章,每次雕爺一發文章,第二天所有的互聯網科技報道類的都是雕爺文章的報道,各種分析文甚至批判文層出不窮。雕爺不花一分錢,網絡媒體免費幫他打廣告。

  而在財富的創造過程中,槓桿的使用更是必不可少。所謂的屌絲,總是通過出賣勞動力來賺錢,而老闆是通過組織槓桿來賺取利潤,最後資本家則完全是通過金融槓桿在賺錢。而牛人們對槓桿的控制和使用則讓人歎爲觀止。

  5

  認知思維

  牛人不是活在當下的,他所有的努力或者付出是爲了未來的自己。這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強的自我價值認同感,不以外界環境爲轉移。

  比如有一個老闆爲了偷學行業規則而去打工的故事,這類似李嘉誠偷學塑膠花而打工的故事一樣。翻看各種牛人故事其中都有一個核心點,就是他們的自我價值認同感不是來自於所謂老闆的表揚或者其他人的讚賞,而是源於內心中那一顆不斷超越的心。

  

  一個人如果無法形成自我的價值觀認同,就無法形成穩定的思維體系,經不起誘惑,從而很多事情都是淺嘗輒止,很難成長爲一個牛人。另一方面,自我價值認同感也可以延伸爲一個人的自律、獨立思考能力、目標感強等等

  

  6

  價值思維

  看待事物時,永遠不要對事實發火,而是思考事件本身的價值。正所謂:小孩看對錯,大人看利益。不要盲目地做價值判斷。

  例如瞭解新聞媒體的,就知道很多媒體的初衷,就是吸引眼球,刺激精神。所以你完全沒必要要爲一些博人眼球的新聞事件,義憤填膺。

  又比如以知乎的牛人,提到的對於事情的評價方法論舉例:用二維的思維來考慮,一是收益值,該事件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認知、情感、物質、身體方面的收益皆可計入),二是收益半衰期,該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半衰期長的事件,對我們的影響會持續地較久較長。

  我們更多的應該集中於做高收益值、長半衰期和低收益值、長半衰期的事。而對於收益值和半衰期的判斷就源於我們內心對自己的價值認同判斷。

  7

  進步思維

  由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論,利用圖裏的3個區可以表示爲你想學習的事物的等級:

  最裏面一圈,“舒適區”, 對於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爲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於舒適心理狀態。中間一圈,“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把時間當做朋友》一書裏,作者提出我們爲什麼不進步,是因爲我們習慣性地處在“舒適區”看待問題,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自尊上的認可。然而,其實對於一個人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適當挑戰性的東西, 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爲“舒適區”, “舒適區”越變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區” 也會相應變成“學習區”。

  8

  批判性思維

  今年以來,閱讀心理學類書籍,對這個思維方式印象較深。從決策管理學上判定,對的和錯的都有可能是對的。對和錯,有事只是立場不同。我們看待一件事物,往往不是先看見,再去定義,而是先定義後再去看見。由於,我們思維上的漏洞,我們受媒體和外界的干擾產生了太多的偏見。客觀認識事物,我們要有批判性的思維去分析問題。

  9

  對隱藏世界的洞察思維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事物呈現給我們的,往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最大頭的部分通常被掩蓋了。要學會培養對隱藏世界的洞察能力,例如我們閱讀的過程中往往只是看到一些文章的表面,而牛人們會站在“作者模式”中去思考問題:寫作的背景、寫作的動機、寫作的手段、寫作的策略等,一旦熟練掌握這種技能,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選擇準備申請MBA之前需要考慮什麼?

  

  報考MBA的考生都知道,報考MBA既能突破、提升管理能力,也能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但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工作精力、工作狀態和管理經驗)來做決定,最重要的是要確定走上哪條MBA之路了(是全日制MBA或是在職MBA)。

  如果你想要的只是一紙證書,那你就等同於揮霍生命和自己的時間、精力;如果你想要的是對自我的突破,對人脈積累,對自我職業發展的重新規劃,那麼恭喜你,你適合報讀MBA項目,因爲這些財富,MBA都可以給到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