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紀中葉以來,隨着日本對朝鮮半島的入侵和朝鮮的多次大饑荒,導致大量朝鮮人舉家遷往中國東北討生活,由此在東北逐漸形成了龐大的朝鮮族聚居區。到抗戰勝利後,中國大約生活着216萬朝鮮族,其中170餘萬人生活在東北。日本投降後約有100餘萬朝鮮族陸續回到朝鮮半島,但仍舊有百萬人選擇留在中國定居。

這些在中國的朝鮮人當年和中國人一樣熱愛祖國,朝鮮男人選擇加入中國軍隊很普遍,共同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到了抗戰後期,八路軍、東北抗聯等各支隊伍裏的朝鮮人達數萬人,很多人後來都成長爲解放軍的高級將領。

大家都知道,在四野的部隊中,當年就有朝鮮師,朝鮮官兵打仗非常勇猛,驍勇善戰,跟隨四野一直從東北打到了海南島,爲全國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四野中的朝鮮人部隊非常能打,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前,應金日成的請求,解放軍中約3萬餘朝鮮官兵回到朝鮮。不過這些人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命運都不怎麼好,只有少數人得以平安回到中國。

說到驍勇善戰的朝鮮族解放軍,那就不能不提一個名字,他叫李鬥燮,後被追授爲特級戰鬥英雄。很多人對特級戰鬥英雄可能不太熟悉,他是解放軍戰士歷史上被授予的最高榮譽了,抗美援朝時240餘萬參戰的志願軍,最終也一共只有2個人獲得過,分別是黃繼光和楊根思,可見其榮譽之高。

李鬥燮,朝鮮族,出生於黑龍江五常一戶貧農家庭,父輩從朝鮮移民到東北,由於家貧,李鬥燮7歲便給地主家做長工,補貼家用。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李鬥燮在東北參軍,成爲一名中國軍人,後成爲四野47軍3營8連3班班長。

在四野解放東北的戰鬥中,李鬥燮驍勇善戰,屢立戰功。1947年5月到7月,爲打通南北滿聯繫,扭轉東北戰局,解放軍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夏季攻勢,李鬥燮在戰鬥中身先士卒,帶領戰士們配合主力攻佔長春機場,立下戰功。此後在攻打錦州的戰役中,李鬥燮再次立下大功一次,揹着炸藥包在槍林彈雨中突擊到敵碉堡下,將敵人碉堡炸的粉碎。天津戰役中,李鬥燮孤身活捉敵團長,再立大功。

1949年10月,李鬥燮隨47軍南下湖北,挺進湖南湘西,於大庸、慈利一帶與敵激戰,率領全班戰士追擊殘敵,俘敵170餘名,繳獲3門迫擊炮。在隨後的戰鬥中,李鬥燮在追擊敵人時不幸腹部中彈,腸子都湧了出來,忍着劇痛,李鬥燮將腸子塞回,繼續追擊殘敵,再斃敵數人之後,最終因失血過多犧牲。

爲了表彰李鬥燮,四野後追授他爲“特級戰鬥英雄”稱號,李鬥燮也是獲此榮譽的唯一朝鮮族戰士。李鬥燮後被葬於湖南張家界。

李鬥燮烈士墓

向英勇戰鬥犧牲的朝鮮族特級戰鬥英雄李鬥燮致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