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點亮亞洲文明

大米、寶塔、棉布、中醫……許多我們熟悉的中國LOGO,也有外來基因。與亞洲鄰國的科技交流,是中國古代文明強大的基礎。

外國味滿足了中國胃

如果不曾引種外國植物,中國養活不了幾億人口。沒有外國美食,飯桌也會單調許多。

中國古人也許不知道,他們熟悉的小麥、牛、羊、馬都源自西亞和中亞,生產麪粉的石磨盤也是西亞發明的。

水稻原產中國。但北宋從越南引進了耐旱的占城稻。比起過去的稻種,占城稻穗子長,不挑地。1011年,宋真宗在宮裏種植,並推廣到全國。越南水稻很快成爲中國的主糧,使宋朝出現了人口高峯和繁榮商業。

根據季羨林的研究,印度熬甘蔗汁制砂糖技術領先。爲此唐太宗專門派人去印度學習。元代又有埃及人來華傳授熬白砂糖。因此,明朝的優質砂糖大量出口。

1593年,福建人陳振龍在菲律賓學習種番薯,並將番薯藤帶回中國,幾十年就成了中國又一種主糧。同樣,晚明時期,中國從菲律賓引入了多種源自美洲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菸草、南瓜等,導致中國人口翻番。

很多我們熟悉的食物,都來自國外。漢代開始,中國陸續引入苜蓿、葡萄、芝麻、胡瓜等等。石榴得名於“安石國的榴”,安石也叫安息,即今天的伊朗。葡萄一詞也來自波斯語。

菠菜和榨菜,則是唐太宗時期從尼泊爾引入的。

古人也愛“海淘”

棉花原產印度。中國一開始在中亞購買印度棉織品。種植棉花,是宋朝時候從越南學習的。元朝時,越南的棉製品也是貢品。

絲綢原產中國。而唐宋時,朝鮮的織錦是一絕,是中國人歡迎的商品。

明朝紡織技術傳到日本,日本青出於藍,倭緞成爲江南仿製的對象。日本不褪色的染布技術也被中國人看重。

紙原產中國。但唐朝中期進貢的日本紙有蠶繭的光澤,國人未見。朝鮮也生產高檔紙。明清時高麗紙爲貢品,時稱“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

另外,日本的泥金畫漆,還有貝殼嵌漆器,也令漆器祖源的中國人愛不釋手。

中國古人喜歡西域兵器。鎖子甲三國時期傳入,開襟鐵甲隋唐時傳入。中國從阿拉伯進口戰刀,杜甫爲“大食寶刀”寫詩一首。鑌鐵打造,是遼金時期從波斯學的。鑌鐵一詞,也是波斯語音譯。

火藥原產中國。但15世紀初越南火槍最爲機巧,明成祖朱棣請越南工匠造槍,特設神機營,操練越南火器。明末則從日本大量進口刀劍和火槍。

中醫裏早有“西”學

季羨林曾說:“印度的許多東西大量流入中國,其影響既深且廣,至今不衰。”經常被忽視的,是中醫與印度文明的密切聯繫。

印度醫學對中國影響很大。隨佛教傳入眼科、外科和印度藥材。劉禹錫爲印度治白內障的金針手術寫贊詩。有學者甚至認爲,傳說中的華佗是一位印度醫生。

隋史載不少醫書都是印度著作。唐代常從西域獲得藥方,敕令修編的藥方集,頗多來自印度和波斯。孫思邈《千金翼方》裏有不少印度藥。唐宋一直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中國賣藥行醫。

元代翻譯了阿拉伯經典的《回回藥方》。忽必烈命阿拉伯人管星象和醫療,皇家醫院全用阿拉伯醫生。中國士人多有稱奇他們的醫術的。阿拉伯的醫學知識也大量傳入中國。後《本草綱目》不少知識源自國外。

海外建築師扮靚中國都城

佛教帶來了新的建築。東漢白馬寺“依天竺舊狀”建塔;西晉時洛陽已有塔42座。塔剛傳入,音譯爲祟堵婆或浮圖,後來才改叫塔。

1500年前,高聳的塔在中國是奇蹟。公元5世紀去印度遊學的中國僧人,對富麗堂皇的高塔印象深刻,於是詳細記錄尺寸,回國仿造。北魏時,大同的七級浮屠和洛陽的九級浮屠成爲地標。北魏佛塔有的高達百丈,有的多達15層,揭開中國建築新篇章。

石窟也從伊朗傳入,3世紀的新疆克孜爾石窟,4世紀的敦煌石窟,5世紀的麥積山、雲岡、龍門石窟見證了這一段傳播史。拱頂建築和琉璃磚瓦也是從伊朗傳入。

唐初,尼泊爾建築巍峨精巧,載入《舊唐書》。尼泊爾公主嫁給松藏乾布,在藏地按照尼泊爾式樣建大昭寺。

元初,忽必烈徵召許多尼泊爾匠人。阿尼哥技藝精湛,1273年被任命爲匠人總管,首都的寺觀(如北京的白塔寺)多出其手。阿尼哥後被授予光祿大夫和太師等最高榮譽。同受忽必烈重用的,還有阿拉伯人也黑迭兒父子,他們新建了元大都的城牆。

明初,朱棣從交趾網羅人才16000名,建築師阮安是最有名的一位。紫禁城的前三殿後三殿,就是他主持監造的;北京的明代內城牆也是他的手筆。

原標題:中國古代文明裏的亞洲智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