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部名著中,写了几类葬礼,像贾母、贾敬、秦可卿,死后的安葬,属大丧仪。贾母、贾敬、秦可卿,都是贾府的主子,死后却是不同的安葬场面,这三次不同的"大丧仪",很显然,透着不同的玄机。

作为世情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葬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题材。在这部名著中,写了几类葬礼,像贾母、贾敬、秦可卿,死后的安葬,属大丧仪;像尤二姐、尤三姐,死后的安葬,则属小丧仪,因尤二姐、尤三姐是贾府中被排挤、不受待见的主子,自然葬仪仪式简单;像投井而死的金钏儿、拖出去焚化的晴雯等丫环,则死而无仪,草草料理了事。

就是贾母、贾敬、秦可卿,死后安葬的"大丧仪",也有明显的不同,透着玄外之音。

一、秦可卿之死:葬礼最隆重

秦可卿是宁国府贾珍的儿媳妇,贾蓉的妻子。她原本是秦业抱养的孤儿,因颜值高,才华出众,又有管理能力,嫁到贾府后,颇得上上下下喜欢,成为身份尊贵的"蓉大奶奶"。

奈何秦可卿非正常死亡,英年而去。这在《红楼梦》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很"意外"地导出:

贾链送林黛玉去扬州后,一夜,王熙凤正睡眼微蒙,恍惚间见秦可卿走来,便与之拉家常,秦可卿后来念了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王熙凤正欲问过明白,忽然"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王熙凤一下被惊醒,下人便传报"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就这样,秦可卿年纪轻轻"伸腿去了"。

秦可卿死后,宁国府为她办了一场隆重而又奢华的葬礼。

首先,公公贾珍哭得像泪人一般,尽其所有安葬儿媳秦可卿。请了钦天监的阴阳司来选择日子,做了49天道场,有108位僧人超度亡灵;有99位全真道士设坛于天香楼,作了19日的解冤法事;有50位高僧、50位高道按"七"做了对坛。

其次,贾珍对杉木板不中意,听前来吊唁的薛蟠说,他木店里有一副万年不坏的檀木板,原系忠义王要的,因没有人买得起,还不曾用,便花了1000两银子购买,为儿媳秦可卿打造了一副上等棺材。

第三,秦可卿的丫环瑞珠触柱而亡,为之殉葬,宁国府便以孙女之礼入殓。小丫环宝珠以义女之名为秦可卿"摔丧驾灵"。

第四,贾珍向掌宫内监戴权捐了1000两银子,给原本是黉门监生的儿子贾蓉弄了个五品龙禁尉的职务,以便秦可卿的灵幡上更风光些。于是,在秦可卿的葬礼上,俱按五品职例榜书。

第五,送葬的队伍声势浩大,长达四华里,到处是人来人往、络绛不绝,四王八公等王公大臣悉数参加,大小轿子超过百辆,东西南北都设了"路祭",北静王还亲自参加"路祭"。

从秦可卿到贾敬,再到贾母,《红楼梦》中不寻常的三次

二、贾敬之死:葬礼很奇怪

贾敬是宁国府的爵位继承人,贾珍的父亲,后选择到郊外道观清修。

《红楼梦》对贾敬死后的安葬也写得声势浩大,不过逊色了许多。这在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是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但却比不上他的孙媳妇秦可卿死后葬礼的规格,透着玄机。

书中是这样写贾敬之死的:

平儿在榆荫堂设了酒席正"传花行令",尤氏带上佩凤偕鸾二妾过来游玩,热闹间,"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殡天了…"

原来爱修炼的贾敬吃丹砂坏了事,不治而逝。

就这样,进士出身的宁国府当家人贾敬很突然地"去了"。他死后的安葬,因儿子贾珍不在家,便由儿媳妇尤氏操办。

贾敬用的棺材,是按身份订制的板材,早年已经备下;而秦可卿,则是王爷品级才能配享的檀木。按理,用上等杉木的棺材即可入殓。

贾敬的葬礼根据皇上的旨意,按追受"五品之职"的礼数安葬:

"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门入都,恩赐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

为此,贾敬的葬礼,不能办得奢侈,其送殡规模,也远比不上秦可卿,还透着奇怪。

且不说王公大臣不能前来,要参加老太妃薨逊的"国丧"。贾母也没参加侄子的葬礼,只后来伤心欲绝,生了一场大病。儿子贾珍是听闻父亲殡天后才向皇帝告假后赶到。女儿惜春在贾府里根本没出门,没有参加父亲贾敬的葬礼。

从秦可卿到贾敬,再到贾母,《红楼梦》中不寻常的三次

三、贾母之死:葬礼好寒酸

贾母是贾府的"一家之主",按规制,她的辈份最高,葬礼应最为隆重。

然,贾母死后,不仅比不上秦可卿这个重孙媳妇,还比不上贾敬这个侄子。她的葬礼,好寒酸,简单了许多。

这在《红楼梦》第110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中描写得很细致:

年迈的贾母回光返照,向贾宝玉、贾兰、王熙凤说了些勉励的话,督促王熙凤抓紧送完《金刚经》,还责怪"最可恶的史丫头没良心,怎么总不来瞧我!"后,便牙关紧合,向满屋的人看了看,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

就这样,"一家之主"贾母寿终正寝,终年83岁。

但贾母之死,尽管也是"大丧仪"安葬规格,很显然一片冷清。

由于长子贾赦不在家,便由次子贾政统筹安排,王熙凤照内,贾链主外。

略显体面的是:贾母死后,"从荣府大门起至内宅门,扇扇大开,一色净白纸糊了;孝棚高起,大门前的牌楼立竖起……"

贾政迅速报了"丁忧",皇帝念及贾家功勋,贾母又是元妃贾元春的奶奶,便送来一千两银子,着礼部派人参加贾母的葬礼。

但具体到贾母的安葬时,已显悲切了。

王熙凤叫周瑞家的点开贾府花名册派差时,男仆不过21人,女仆只有19人,加上各房的丫头,也不过30多人。人手上明显不敷差遣了。

兼之贾府的用银短缺,"银两不凑手",很难周全以对,以致在供饭,派车等等细节上都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

贾母的首席丫环鸳鸯力挺要为主子贾母风风光光体面地安葬,见刑王二夫人无动于衷,悲切地哭奠主子后,用汗巾套住自己的咽喉,上吊而死以身殉主。

但这依然改变不了贾母出殡时的冷清,只不过添了"各家的路祭"罢了。

从秦可卿到贾敬,再到贾母,《红楼梦》中不寻常的三次

四、贾府三次"大丧仪",透着不同的玄机

贾母、贾敬、秦可卿,都是贾府的主子,死后却是不同的安葬场面,这三次不同的"大丧仪",很显然,透着不同的玄机。

按例,贾母的葬礼应最隆重,贾敬次之,秦可卿再次之。但却被曹公反转过来,变成秦可卿的葬礼最隆重奢华,这是曹公不懂葬礼习俗,乱写吗?

显然不是。

曹公之所以这样写,着重以时间为序,环环紧扣,不吝笔墨地写出贾府不同的三次"大丧仪",有力地折射出贾府的"盛极而衰":

秦可卿死时,正是贾府处在鼎盛时期,兼之后来贾元春以贵妃的身份回娘家省亲,贾府为此还耗巨资专门修建了大观园。

自然,秦可卿这时候的葬礼必然是贾府尽其所能地组织。那时,贾府人丁兴旺,又不差钱,能够财大气粗地完成体面而又奢华的一次安葬,以彰显贾府"高门大户"的显赫地位。

还有,秦可卿的葬礼由公公贾珍亲自操办,贾珍与儿媳妇秦可卿还有说不清道不白的暖昧,贾珍为了掩饰心里的内疚,表达对秦可卿的认可,便不遗余力地奢华操办,焉能不体面风光?

贾敬的死,处在孙媳妇秦可卿死的后面,这时宁国府已显现衰落的迹象,兼之贾敬是追封的"五品之职",皇帝对其葬礼的规格定了调,又碰上老太妃过逝处在"国丧"期间,自然,贾敬的葬礼规模就比不上秦可卿了。

其次,贾敬的葬礼系儿媳妇尤氏操办,儿子贾珍参加"国丧"去了,听闻父亲殡天后才告假赶来处理父亲贾敬的后事。贾母对侄子贾敬原本淡薄,所以,贾敬的葬礼透着诸多奇怪,也就见怪不怪,无非是体现一下程序,喜好修炼的贾敬贾老爷死就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贾母之死则完全是贾府处在被抄家、已步入衰败的时候,尽管是能人王熙凤亲自操办,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已回天无力。兼之贾母的大儿子贾赦不在家,本身贾母对贾赦极不看好,大儿媳邢夫人自然是不出力,对贾母之死持冷淡态度。

虽说有王熙凤亲自操办,贾链与二儿媳王夫人帮衬,但儿子贾政不管事,贾府又刚被抄家,若招摇地大操大办,担心节外生枝,以致虽有心体面安葬贾母,奈何多受掣肘,难以照应。

更重要的是,这时的荣国府处在山穷水尽的边缘了,已没有足够的银两来支撑贾母风光安葬的一应开支。实力没有了,谈何体面,更不可能奢华!

负责贾母葬礼的主持人王熙凤,无奈强撑着,只能是"含悲忍泣",东拼西凑地操办,幸得丫环们帮助照应,总算寒酸地把贾母的葬礼落实下去。

就是这样,王熙凤也受了一肚子气,"血一口一口的吐个不住"。

从贾府这三次不同的"大丧仪",可见:

人啊,真的不宜得瑟!在生时风光,未必死后也能风光!所遇的时间不同,所处的条件不同,一切都有变数,一切都会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