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文案停在了標題;剩下的,60%停在的開頭。

小學開始,老師就教我們如何寫好文章,人物、時間、地點、幹什麼,這樣纔會有一種畫面感;其中,名詞和動詞一定要多用,少用形容詞。舉個我們很多人都看到過的例子。

年少時就被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打動,當時讀懂的是父愛以及別離的傷感,初入社會做運營後,才知道,爲什麼朱自清先生在文學方面有這麼達成就,因爲,他會講故事!

(圖片源自網絡)

以下摘自《背影》片段:

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時間地點人物都有了,配上動詞以及名詞,腦海裏自動就出來了一副動態情景,讓你置身其中,放佛你就是主角。而如果,少了這些詞,畫面感就是這樣的:

他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看見他走到鐵道邊,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是不是覺得鬧孩子就是簡單過了一下,畫面感並不是很強烈對吧。這就是語言的精妙之處。

文案就是講故事,講故事能說成動態的就很厲害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