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印度商業與工業部長戈亞爾在參加印度“企業卓越獎”頒獎典禮時表示,“印度政府將確保我們人民和企業的利益,無論是RCEP談判還是美國的貿易談判,印度都會強硬到底,絕不再卑躬屈漆”。近期印度經濟低迷,爲了避免再受到新的衝擊,印度在自由貿易談判中採取非常保守的策略,這種策略真能幫助印度走出經濟低迷嗎?

戈亞爾表示,“印度的強勢地位是其他14個國家給予的,RCEP沒有印度是不完整的”。印度將不會放低要價,重新參與RCEP談判。戈亞爾說得有點問題,東盟10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韓國等13個國家,當然也希望印度能夠重返RCEP談判,但是對於印度出爾反爾的態度,這13個國家並不支持。東盟老資格的政治家馬哈蒂爾甚至公開表示,應該排除印度,儘快達成RCEP,推動東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

真正給印度信心的是日本,日本RCEP首席談判代表、經濟產業副大臣牧原秀樹表示,“日本不會簽署沒有印度參加的RCEP協定”。不過日本人的這一說法不過是一種談判策略罷了,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的公開說法,還是希望“日本將推動儘快達成RCEP協定”。正在印度出現首屆日印2+2談判的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當着印度領導人的面也只是強調了印度加入RCEP談判的重要性,並沒有把日本和印度完全捆綁在一起。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如果日本真覺得印度那麼重要,完全可以和印度進行雙邊的貿易談判,沒必要和其他14個國家一起和最難搞定的印度一起談了。

至於印度和美國人的談判的進程,更不是印度人說得算的。印度本來就沒有想法與實力懸殊的美國進行所謂的自由貿易談判,是美國人以取消印度普惠制國家待遇、同時提高印度商品關稅稅率爲威脅,把印度人生生逼到談判桌前的。因爲美印貿易規模不大,美國還有更重要的貿易伙伴需要進行談判,把印度的談判排在了後面而已,但是當美國人騰出手來需要和印度談判時,印度拿什麼抗拒?拿什麼強硬?如果美國排斥印度的商品,印度經濟下行可能會更加嚴重。

最近十多年,印度一直是全球自由貿易談判的“絆腳石”,在WTO框架下,印度幾乎拒絕一切新的共同減稅協定,讓這個以協商一致爲主要決策體制的國際組織陷入了停滯。因爲其他國家對印度市場的垂涎,纔不斷拉攏印度參加相關的貿易談判,但是印度的表現卻一直“穩定”,幾乎沒有談成任何自由貿易協定。

近期印度經濟低迷,失業率達8.5%,爲4年來的最差水平,印度擔心再達成新的自由貿易協定,印度國內產業會受到更大的衝擊,失業率會進一步提高,影響莫迪政府執政的穩固度,這纔是印度要更加強硬的核心原因。但是在拒絕新的貿易談判的同時,印度也會拒絕新的投資機會,對於印度走出經濟低迷是非常不利的。

印度自認爲人口規模巨大,時間總是在印度一邊,現在達成任何自由貿易協定印度都會喫虧。但是印度可能沒有明白,其他國家之間的經貿聯繫越來越緊密,產業鏈足夠完善時,對印度的需求就會降低了,中國也是在參加WTO之後,製造業水平才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要知道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也不算少,如果他們能夠承接從中國轉移出來的低端產能,印度製造的夢想至少還要再等20年才能實現。

感謝閱讀,歡迎點評和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