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弟
朱棣本不想殺方孝孺,因爲方孝孺的名聲很大,門生更是遍及天下。正如姚廣孝所言:“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
奈何,方孝孺太不給面子,人家朱棣剛剛打了勝仗,奪得天下,方孝孺卻痛哭流涕,形容槁枯,彷彿死了親人的似的。
朱棣雖然心有不悅,但想着還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以便爲自己的謀權篡位多找一塊遮羞布,也就不以爲意。
於是就有了以下一段對話:
朱棣: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
方孝孺:周成王在哪裏?
朱棣: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爲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
朱棣: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爲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這是我們朱家的事。
談話談到這個份上,顯然是雞同鴨講,朱棣和方孝孺之間沒有起碼的共識,自然也就無法合作,君臣相悅註定不可能。
方孝孺死也不肯給朱棣寫詔書,對於這種頑固分子,朱棣當然也就脫下了仁慈的面具,露出人性中那最邪惡的一面,威脅方孝孺:“即死,獨不顧九族乎?”
一般的人都受不了這種威脅,自己身死道消還可以說“十八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若還連累親朋好友,實在是太不負責任,也無法忍心。
但方孝孺卻不是一般的人,面對朱棣赤裸裸的威脅,反而用更大的聲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都知道株連九族,方孝孺卻成爲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之人,總共873人全部被凌遲處死。
“十族”包括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兒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媽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第十族是門生。
尤爲悲慘的是,朱棣爲了讓方孝孺痛苦不堪,是當着他的面處決他的家人、朋友。最後,再予以千刀萬剮,讓方孝孺被一刀刀折磨死。
據悉,生命的最後一刻,方孝孺依舊用自己的鮮血,書寫了12個“篡”字,忠君之心天地可鑑、日月可昭。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一首《絕命詩》,道盡方孝孺的萬分悲痛又萬般無奈,只能以死明志。
對於方孝孺的這份忠君愛國之心,胡適先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稱方孝孺就是爲主張、爲信仰,爲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
而且認爲之後明朝200年以及中國500年來再也沒有政治思想家,就是因爲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
如何評價方孝孺,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我比較認同資中筠先生的說法:“方孝孺維護的是什麼呢?是朱元璋的孫子還是另一個兒子當皇帝,這裏面有什麼顛撲不破的真理嗎?”
“至少從秦統一中國兩千年中,一代一代的中國士大夫爲帝王的‘家事’操心,耗盡聰明才智,獻出理想、忠誠,多少人爲之拋頭顱,灑熱血,這種努力推動歷史前進了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