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啓元朝的時代,分爲北宋和南宋。國享320年,共有18帝。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1279年,8歲小皇帝趙昺被左丞相陸秀夫揹着跳海殉國,宋朝至此畫上句號。歷朝開國皇帝雖經千辛萬苦,上位後都是風光無限一色;而末代皇帝卻各不相同,陰風苦雨,淒涼悲傷。南宋末,卻有震驚天地《過零丁洋》的文天祥,揹着末代小皇帝投海殉國的陸秀夫,“南宋忠魂一人傑”的張世傑,有此“宋末三傑”的絕唱,也應不負趙匡胤打下的趙宋,厚重綿長,擲地有聲。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江西吉州廬陵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爲“宋末三傑”。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陸秀夫(1238-1279),字君實,楚州鹽城人,南宋民族英雄。南宋寶祐四年(1256),19歲的陸秀夫與文天祥同登進士榜。祥興元年(1278)爲左丞相,次年2月,元軍大舉南犯,君實輔弼幼主駐軍崖山抗元,不幸戰敗,驅妻、子入海後,即懷揣玉璽,負帝壯烈投海,終年42歲。
張世傑(?—1279),涿州范陽人。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官至制置副使、保康軍節度使、檢校少保。宋端宗駕崩,張世傑主持立衛王爲帝。並將朝廷轉移到崖山。不久後,陸秀夫背懷宗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張世傑也在同年死於平章山下。
宋德佑元年(1275),元軍大舉南下,文天祥在知州任上率兵5萬人支援臨安,後出任知平江府,守常州失利,奉命退守餘杭。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蒙古人無禮,對南宋出使元軍議和之人必須是丞相級別。文天祥出使議和,痛斥伯顏,卻遭拘押,到鎮江時得以脫逃,從通州入海至溫州。端宗即位,復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但後因與左丞相陳宜中的戰略主張不合,率兵至福建、廣東一帶抗元,收復州縣多處。
宋德佑二年(1276)正月,蒙古鐵騎攻破臨安淪陷,南宋朝廷土崩瓦解。年幼的益王趙昰和衛王趙昺,在母親楊太后的帶領下,逃出都城,到達溫州。陸秀夫派人招來了躲藏於此的陳宜中,大將張世傑也率兵從定海前來會合。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等再次組建小朝廷抵抗元軍南下。張世傑升任籤書樞密院事,成爲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景炎三年(1278)正月,元軍攻打雷州,數次皆未獲勝。張世傑因功升任少傅、樞密副使。同年五月,宋端宗駕崩,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立衛王趙昺爲帝。同年十二月,在福建、廣東堅持抗元的文天祥,被元重兵擊敗,在五坡嶺被俘。次年,堅拒元將張弘範讓其勸張世傑等人投降,在過伶仃洋時寫下《過零丁洋》詩以明心跡,旋被送至元大都。
雷州失守,張世傑將流亡政權遷至崖山。此時,宋軍尚有正規軍和民兵共20萬人,但張世傑指揮出現了嚴重失誤,他採取以避開蒙古人騎兵優勢,抓住其不擅水戰弱點,希望依靠水軍與之作戰,同時又放棄了對崖山入海口的控制,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用大鎖鏈連接,結成水寨方陣。這種防禦完全是被動防禦,失去了機動出擊的靈活性,爲崖山保衛戰留下了的致命錯誤。
在這期間,元軍一方面是窮打猛攻,另一方面也沒有放棄“統戰”工作,多次派人招降。張世傑有個外甥在元軍中,張弘範一連三次派其至宋營對張世傑勸降,張世傑說:“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義不可移耳!”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伶仃洋時作《過零丁洋》詩。隨後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範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張弘範又沒法,再派人向崖山的當地居民說:“你們的陳丞相已去,文丞相已擒,你們還想怎樣呢?”崖山居民亦無叛者。
祥興二年(1279)農曆二月,南宋殘軍與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展開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動用戰船兩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兒子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當爲國捐軀。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隨陸秀夫跳海自盡。丞相陸秀夫揹着年僅8歲的皇帝趙昺投海殉國,趙宋王朝滅亡。
張世傑保護楊太后衝出重圍,聽到帝的死訊後,楊太后手掩胸口大哭:“我不顧生死,萬里跋涉來到這裏,爲的是存趙氏血脈,現在已經無望了!”於是跳海身亡。元軍繼續派重兵追擊張世傑,處於弱勢的宋軍且戰且走。張世傑計劃到占城後整頓軍馬,再圖大業。五月初四,船到南恩州平章港遭遇颱風,部下勸世傑登岸,他卻仰天說道:“我爲趙氏亦已盡心盡力,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又已亡,我不死,是想爲趙氏存宗祀。天若不讓我光復趙氏,大風吹翻吾船!”天不助,風浪更大,舟覆人亡,倖存士卒爲張世傑焚屍殮葬,墓今仍在海陵島上。南宋這支殘存的抵抗力量至此完全覆沒。
遠在大都囚禁中的文天祥,屢經威逼利誘。元世祖忽必烈特別愛惜天祥,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從。當他得知南宋滅亡的消息後,文天祥在衣帶上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寫完向南三拜,說:“吾之事畢矣。”元至元十九年(1283)農曆十二月初九,文天祥於大都從容就義。終年47歲。
每一個朝代都有其生其滅之時,也有其榮其辱之事,或歸於人,或歸於事,或歸於天時地利人和。好的人和事,助社稷之昌盛繁榮;壞的人和事,必爲黎民之災難,惟置天地日月間大義,將永耀人間,福佑人間。文天祥,陸秀夫,張士傑,“宋末三傑”,大宋輓歌絕唱中的三位巨人,巍巍屹立,如燈塔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熠熠發光。(文/蔡駟 圖/網絡)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