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募格學術——提供科研工作者關心的各類學術與生活相關資訊與信息,幫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發表英文學術文章,助力於中國學術之崛起。

作者:企鵝刨冰

先講個笑話唄

剛進大學的時候,感覺每個化學老師上起課來都是意氣風發,講起科研來都是躊躇滿志。他們的熱情和能量,在我的腦海中印下了一句話:

21世紀是化學的世紀。

沒過多久,生物老師也開始高談闊論,說道:

21世紀也是生物學的世紀。

如今我們都已經畢業多年,突然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現在遍佈在各行各業的,曾經的同窗好友們,這不正建設着我們的21世紀嗎?

1)美好的大學時光

自從進入大學,轉行,是我這些年來聽到同班同學們討論最多的話題。

姑且不提快要畢業的,正在找工作的同學們。早在剛進校門之時,就已經有許多同學,爲了第一年的GPA忙碌着,玩命地努力學習——不是爲了能在科研領域發光發熱,而是爲了轉系。時光飛逝,大一的一年結束了,“成功人士”們便離開了我們。

大二大三,準備出國深造的同學們考起了託福和GRE。他們必須在應對英語考試的同時,不能荒廢實驗室的研究項目,這樣才能在競爭中有更多的科研經驗,也自然爲此付出了許多努力。

但是其中也有那麼一部分同學,英語的準備也有條不紊,但是在實驗室卻從未見過他們的身影。其實,他們已經悄悄定下了自己的目標:出國是要出的,不同的是,他們的目標是跨專業讀經管類的Master。

與此同時,不打算出國的同學們,也有的自學考起了會計(CPA),有的則忙着自學計算機。

我屬於比較遲鈍的類型,真正注意到這些事情,已經是在大四以後了。

爲什麼是大四呢?因爲大四就是檢驗這些默默耕耘的成果的時候啦。

申請美國大學的PhD獎學金,繼續做科研的大牛有之。

申請到美國去繼續讀本專業的Master的也有——然而Master的獎學金是很難拿的。所以,如此操作的同學,若不是大牛中的大牛,或是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那就是其餘的普通路線了:以本專業爲跳板,再讀一個計算機or金融的雙碩士,這樣一來,畢業之後,可以馬上變身成程序員,或者是進入金融機構工作。

同樣計劃周全的,還有上面提到的,自學考證的同學們。尤其是在大四的下半,很明顯可以注意到一件事——雖然有畢業論文的實驗要求,但在有效的安排下,他們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實習上。

最後剩下的,比較懵圈的就是像我這樣的了,做着畢業論文的實驗項目,卻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

出國?有點慢了,但總是還有機會的吧?

畢業直接出去找工作?

還是繼續在國內讀研?讀博?

思考着,大四最後的時光也一轉眼地過去了。當初曾經在同一個實驗室裏奮鬥的同學們也天各一方,分道揚鑣了。

2)碩士畢業之後

一轉眼幾年之後,選擇留校讀碩的同學紛紛畢業了。

我呢,成績就比較普通,並未讀碩讀博深造,而是參加了工作,算是半科研半技術的雜活。

有一天,也是因爲工作需要的關係,饒有興趣地在同學羣裏開始問起科研相關的問題。先是一片短暫的冷場,隨後,一個多年不聯繫的好友加了我的微信。

A碩士故事

我們叫他A同學吧。

A同學曾經也是競賽出身,成績優秀,在班裏人氣不錯,也算半個小老師吧。

本科畢業之後,A同學留校讀碩,進了一個也還不錯的課題組。如今,意料之中的是,他挺順利地畢業了,期間也出了不錯的實驗成果。

但是接下來的事實卻是讓我始料未及。

他拿着這個碩士,去做起了會計相關的工作。咦?

“你當時不是沒在考證小隊裏嗎?”

我有點摸不着頭腦。

“工作比較難找是一方面,最主要就是——累感不愛了。”微信上寥寥幾語,彷彿能聽到他在屏幕對面的嘆息。

“現在的工作,加班是多了點,但是好歹收入不錯,對未來也算是有個升職的盼頭吧。做科研的話,感覺不上不下的,不知道在現在的環境下,碩士能有多少發展空間。”我想要說些什麼,卻只是沉默着。

從那以後,我又陸續接觸了好幾個許久不聯繫的同窗好友。

真的是如同剛進學校時學長所說的,當年一起在實驗室搬磚的同學們,早已“滲透”在各行各業裏。銀行,銷售,市場,投資,當然還有國家公務員。

外行人看了可能會說,是因爲大學裏專業成績不好吧。其實不然。這些人裏,不乏考過全系前幾名的學神,更不用說發表過幾篇SCI論文了。

前幾天募格發了一篇關於博士生擴招的推送,更讓我不禁這樣問自己:

博士都成了白菜的話,哪還需要碩士畢業的人去做科研呢?我陷入了迷思。

3)最高學歷——博士

你也許會問,讀到研究生不行,那讀完博士總可以了吧,這不,讀完博士就封頂了嘛。研三的同學們中,不乏這樣想的人。

聽了太多關於不好找工作的吐槽,不免讓人對畢業後的未來產生一點迷茫。

博士,最高學歷。“最高”這個詞,着實給人一種安心的感覺。

於是拼命爭取了博士名額,吭哧吭哧,進入了新一輪的實驗室生活中。就像是從懸崖,掉到了一顆大大軟軟的枕頭上。無比安心。

於是,同樣的,光陰似箭,我那些攻讀博士的同學們,也紛紛畢業了。

B博士轉行

最近,有一個不太安分的,將要踏入工作崗位的同學,跟我吐槽起了博士找工作的苦,然後說他打算轉行。我們就叫他B同學吧。

我心裏當時真的是一萬匹羊駝奔騰而過。

這位朋友,你讀了博,都最高學歷了,怎麼還打算轉行?

B回答,留校不行。出來工作的話,不僅沒了科研的未來,而且工資也不樂觀。

“不樂觀到什麼程度?”我好奇地問道。

他苦笑着說,還不如本科一畢業就找工作的搞金融啊工程之類的室友。

B後來還零零碎碎嘮叨了很多,讓我瞭解到了更多沒想到的情況。5年的努力,比不上另一個行業的本科生。不得不讓他懷疑,自己是不是愛錯了專業。

畢業後,離開象牙塔,就意味着要面對殘酷的現實。對於習慣把自己埋在科學研究中的理科生來說,這樣的現實打擊恐怕是難以接受的。講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個人——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

4)經費與成果 兩難困境

曾經讀過一篇關於他的報道,其中有個觀點很有意思:

如果科學家實驗條件很差,生活很苦,就會削減人們去成爲科學家的志趣,同時浪費科研工作者的心力。

如果科研工作者有豐厚的薪資,就不用想着搞副業賺錢,買房,而是可以安心地不愁喫喝地全身心投入科研了。

身在象牙塔中的他,這樣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誇張地講,我作爲科研第一線上的技術員,聽同事們說的小道消息八卦中,90%是關於如何申請到經費的。

經費不足的成因,恐怕和擴大化地“普及”碩博教育脫不開干係。博士越多,經費和資源越稀薄。而科研,恰恰是需要集中力量攻破的東西。

然而,廣泛鋪開擴招的方法,也不失爲安定之策。俗話說,東邊不亮西邊亮。在現今中國的大環境下,總是有人再缺經費也願意喫苦的。儘管他們不一定是最精銳的科研力量,但這種方法能夠減少太過集中帶來的意外損失。

這已然成了一個兩難的問題,目前仍不明確未來將會走向何方。這也意味着水平良莠不齊的科研界還會面臨更多的挑戰。

搞科研啊,90%的力氣得用來養活這個團隊。看起來是浪費了不少力氣在“俗事”上,但只有這樣,才能保住那10%的真正的“科研的樂土”

——不透露姓名的老資歷同事們

5)結語

不管各位讀者是選擇繼續留在科研界裏,還是爲了什麼原因而選擇轉行,我都衷心希望:每一個理科人能過上讓自己無悔的人生。

5年,經管之家公衆號6500篇文章,

這裏是豐富而全面的經管知識庫+財經百寶箱

經濟系列:經典書單 | 入門書籍 | 宏觀框架 | 經濟模型 | 經濟預測 | 納什均衡 | 簡史 | 調控 | 學習體會 | 經濟思維 | 供給側改革 | 博弈論 | 科斯 | 奧地利學派 | 成本 | 學習手記 | 宏觀思辯

金融系列:學習書目 | 金融體系 | 書單 | 投資思維 | 估值 | 銀行 | 資產配置 | 投行 | 量化投資 | 建模 | 研究員 | 對沖基金 | 股市交易 | 行爲金融 | 宏觀分析 | 盡職調查 | 研究 | 金融讀博

管理系列:企業案例 | 精選書單 | 公司治理 | 諮詢模型 | 行業乾貨 | 商業分析 | 管理聖經 | 營銷

財經系列:中產階級 | 愛情經濟學 | 奢侈品 | 有錢人 | 月餅證券化 | 屌絲值 | 選老公 | 雍正行長

學習資源:搜索技巧 | 頂尖課程 | 名牌大學課件 | 商業圖書 | 文獻管理 | 原始數據 | 金融網站 | 內部培訓 | 投行併購 | 行研清單 | 國外學習APP | 英文文獻 | 金融電影 | 工具包 | 免費資源

爆款文章:房價 | 一線城市 | 二胎 | 收入 | 80後 | 移民爸爸 | 學歷 | 中產生存 | 花錢 | 求職機會 | 沒背景 | 北京摺疊 | 有多拼 | 世相繪 | 賺錢領域 | 勵志青年 | 頂尖名校 | 城市 | 農村 | 寒門

讀研讀博:投稿經驗 | 寫論文 | 學術牛人 | 論文工具 | 科研工具 | 學術資源 | 讀研 | 讀博 | 找工作

統計系列:學習心得 | 推薦書目 | 實證分析 | 大師之見 | 計量之路 | 常見問題 | 必讀 | 統計數據

名家之聲:吳敬璉 | 張五常 | 李稻葵 | 許小年 | 汪丁丁 | 陳志武 | 林毅夫 | 錢穎一 | 陸銘

經管小課: 經管之家學院 | 從零開始學統計 | 每天一個SPSS技能 | 美國視角談留學 | 斯坦福經濟學思維課 | 事件分析法與Eviews應用 | CSSCI論文復刻:宏觀經濟學 | 商學院教授教你做決策 | 性價比超高的stata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