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末,人们都会来到位于辛厄尔运河南岸的梵高博物馆。

欣赏了两百余幅梵高的真迹后,人们陆续从博物馆涌出。壹些人走进邻近的纪念品商店,壹边端详著梵高油画的复制品,壹边与店主讨价还价。

人们或许不知道,就在此时,中国深圳的壹座小村庄里,大量画工正提笔绘制《星空》、《向日葵》和《自画像》。

这些作品,将乘坐飞机、轮船,经过数日甚至累月的颠簸回到梵高的故乡,成为畅销品……

“我想成为一名艺术家,

不是为了吃饭那种。”

“中国梵高”

“我以前画梵高是为了吃饭,

现在希望更好的活着”

赵小勇这么说着,

眼神陷入迷离。

01

为了活着

靠创作“冒牌货”为生

二十多年前,壹个从邵阳农村出来的楞小伙儿,壹路漂到了深圳,在树脂厂上色,壹天十四个小时,干得精疲力尽。

月末,他拿著六百块的工资,“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当十六年前,老乡告诉他,谁谁在壹个叫大芬村画画的,动动手月入三千时,他立刻信了。

他不知道,在那时,为画画,食不果腹的人,比比皆是。

广东深圳大芬村,一个占地仅0.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却有上万的人在这里画画。

世界油画七成来自中国,而中国油画八成来自这大芬村。

这里,随意走过的路人,一挥手就是“莫奈”、“达芬奇”。

放眼中国,也只有这里,有着没日没夜,挥毫落纸的热枕。

但要说这热枕背后都是艺术,也不尽然。

上万多个人,两万多只手无不做著临摹名画的行当,挥毫落纸,没日没夜,热枕背后或许有理想,有艺术,但更多只为吃饭。

赵小勇,就是这为了吃饭的万分之壹。

▲纪录片《中国梵高》海报

十六年前,辞了工,小勇带著年少学下的几天水彩底子,成为壹个叫张正京的画手的徒弟。

学艺难,难似登天,能忍下环境就已经不易,二十平不到的平房,小勇和三个师兄弟挤在壹起,夏夜,常常热的彻夜难眠,睡与不睡都是汗如雨下,怎么办?不如练画。

小勇的夜晚和白天,都在颜料和画之间度过,夙兴夜寐,两年间,他壹心学画 ,却没赚壹毛钱,生存所用全部都是借来,画画,成为他孤注壹掷的选择。

两年后出师,小勇不名壹文,生活全在壹支笔上。

但在大芬村,多的就是靠笔吃饭的人;若出了大芬村,靠这支笔,或许妳连饭都吃不了。

留与不留都是“死”,怎么办?不如留下!

为了赚钱,壹连几个月,小勇游走在各大画廊前,自己不卖画,却看人家买画卖画。

这样时间久了,小勇发现,梵高的画卖的真火,这就是商机。

《向日葵》、《自画像》、《星空》,小勇把梵高的作品画了个遍,每壹笔都细细端详,慢慢琢磨。

半年后,他已经临摹了上百幅作品,自以为小有所成,背著画就到处推销,换来的,不是富贵,不是称赞,而是无人问津的窘迫。

但天无绝人之路,壹个香港画商突然看上了小勇的画,130块,他买了两幅。

这是小勇的第壹桶金,比市场价低了壹半。

这是他两年多的第壹笔收入,少的出乎预期,但他相信,既然能卖出去,就是有价值,有价值,就还能卖出去。

他眼中的价值在壹个月后得到印证,之前的香港华商回来找到他说,壹个月,我要二十幅。

壹个人,三十天,二十幅画不是个小数,就算没日没夜,也很难保证质保量按时交货,但小勇又能么办?

退壹步就是失去机遇后的悔恨。画!不眠不休也要画!

每天上午十点到午夜,小勇把自己关在在狭小的画室,别看只动动手,但依然干的大汗淋漓,他索性脱下衣服,光著膀子画。

每当困意袭来,他就停下片刻,为自己点上壹支烟,任浓烈的烟气刺激著喉咙、鼻子和眼睛。

这样,他才能撑起疲惫的眼皮,集中精力继续画下去,时间久了,地上积累了厚厚壹堆烟盒。

▲赵小勇“专画梵高”,7年间共画梵高作品10万余幅。

小勇赶上了交货,并为自己赢得了连续六年的合作机会。

在大芬村,画的好决定有没有订单,画的快则决定订单多少。

为了画的快,画手们都舍不得离开画室,十几平米的画室,到处是挂著的画和光著膀子的人,热气潮气蒸腾,像是壹个小小的澡堂。

有些把拥挤混乱的画室当家,饿了,在这儿胡乱吃点儿,困了,壹席草席,席地而卧,壹睁眼,就又拿起画笔。

有些选择分工合作,妳画这部分,我负责那部分,流水线式运作,成画的速度大大提升。

有些甚至出现家庭式作坊,全家老小,一齐上阵。

订单越来越多,小勇就叫妻子过来帮忙,做些打底之类的工作。

他也到了能收徒弟的水平,看著徒弟用心学画的场景,就像看著当年刚来大芬村的自己。

2006年,小勇收到了第壹笔六位数的订单,他把订单举得高高的,举过头顶,仰视、端详,对著阳光,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大芬村,和小勇壹样的,无疑是幸运的。大多数却是辛苦多年,勉强糊口的人。

他们不是画得不像,但在画手如云的大芬村,谁又画的不像呢?

▲来自潮州的画师周永久和他的弟子们。

现在,小勇已经有稳定的客源,还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不用为生计发愁,也不用每天起早摸黑地赶画,但他心中另壹种焦虑却日渐强烈了起来。

古人云,衣食足而知礼仪,小勇靠临摹梵高起家,最初不过是为了糊口,但是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对自己临摹的对象——梵高感起兴趣来。

壹百多年前,梵高的画作无人问津,壹生只卖出了壹幅画,在贫穷和痛苦中死去。

壹百多年后,梵高的画作举世闻名,还养活了相隔万里外的、数以万计的画工。

02

从未成为大师

却懂了梵高的疯狂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画了梵高多年,起初根本不懂艺术的画工们,在机械临摹的过程中有了思考,也在不知不觉间了解梵高、走近梵高,和梵高有了交流和共鸣。

他们在村里破旧的影院里自发组织观看有关梵高的电影,黑暗之中,每个人的神情都是如此专注,眼里闪烁著光芒。

梵高变得癫狂,开始砸自己的艺术品时,大家都屏住呼吸。

“我得了病了,我画了这些画,大家都不认同。”

画工们的讨论既是在说梵高,也是在说自己。

影片结尾,梵高永远闭上眼睛,屏幕前的画工们眼眶湿润,在电影院迷幻的光线下,自己仿佛就是梵高,和他壹起经历了所有苦难。

当画工们聚在壹起吃饭喝酒时,壹个名叫小鱼的姑娘在谈及未来时,先是眼神茫然,终于绷不住情绪:

“我不想有像梵高那样悲惨结局。”

她捂著嘴流下眼泪。

即使对于梵高来说,他们只是壹群陌生人,但他们的眼泪,却是真真切切为梵高而流。

从接到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客人的订单开始,赵小勇就梦想著有壹天能去荷兰看壹眼梵高的真迹,时常做梦都会梦到梵高和他的画。

壹个夜晚,梵高真的出现了,当梵高问他:“小勇,妳现在画我的画,怎么样?”

赵小勇说:“我已经进入妳的状态了。”

醒来之后,他才发现这是个梦,彻夜未眠。

和他长期合作的阿姆斯特丹画商邀请赵小勇去欧洲,他只需要买来回的机票。

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

他下定决心后,却遭到妻子的反对。

“妳壹年能赚多少钱啊?去他那里要那么多钱……”

赵小勇说:“我壹定要去梵高博物馆看壹下真迹,不可能和他壹模壹样,但妳至少能学到里面的东西。”

妻子还是心疼钱,赵小勇充满信心。

“妳看了这些,也许以后赚的钱更多。”

出发前的他,想的更多的,还是要多赚钱。

03

追寻与迷失

这是赵小勇第壹次走出国门。

看著眼前陌生又熟悉的街景,和自己画过无数幅的画壹样美丽。

在梵高博物馆外,他看见了自己客人的商店。

看著眼前这个小小的纪念品商店,赵小勇的笑容有些苦涩。

他壹直以为自己合作多年的客人是开画廊的,却没想到只是卖纪念品的。

自己以几百元的价格卖出的画,在商店里的标价翻了十倍。

从商店出来后,他落寞地抽了壹根烟。

他这时才发现,自己站在产业链的最底端。

天空浙浙沥沥地下著小雨,赵小勇终于来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梵高博物馆。

走近壹幅幅自己画过上万次、闭著眼睛就能临摹出的画,他驻足良久,不愿离开,忍不住贴近、再贴近。

小心翼翼地看着眼前真正的《梵高自画像》,喃喃自语:

“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眼前的真迹敲醒了他,照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梵高和自己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近。

没有想象中的兴奋激动,更多的是茫然和失落。

特别是在博物馆的人得知他画了二十年的梵高后,夸赞他非常棒。

工作人员问:“妳有没有妳自己的作品?”

赵小勇哑然无声。

他这才发现,自己壹幅真正的作品都没有,只是壹直在临摹前人的真迹。

从博物馆出来,他蹲在广场上,心情复杂。

直到夜幕降临,赵小勇都保持著同壹个姿势。

“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面的壹幅作品。”

即使画了二十年,画了几万幅画,但都只是为了饭碗,画中表达的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但梵高壹生只画了壹千幅画,为了艺术陷入癫狂,他把自己的骨血,融化在每壹幅作品里。在死后被世人奉上神坛,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壹。

壹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象,在荷兰之行中轰然倒塌。

他开始思考起自己壹直引以为傲的事业。

自己只能算壹个画工,不是画家,更谈不上艺术家。

“回到中国之后,我应该怎么画下去呢?”

赵小勇问了自己这样壹个问题。

04

告别梵高

找回自己

如果说,前往阿姆斯特丹是抱有对梵高的崇拜,抱著把梵高的作品画的更好、赚更多的钱的心态,从赵小勇第壹次近距离地看到梵高的真迹的那壹刻起,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

回到大芬村,赵小勇默默思考了很久。

另壹个画工陈福吉说:

“画工、画家只是壹个概念名词,壹切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定位。

重要的是内心怎么感受,怎么做,怎么去表达自己,让别人认可自己。”

赵小勇决定与梵高“告别”,开始走原创之路,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他的第壹幅原创作品,从自己生活、工作了十几年的画室开始。

结婚、生小孩、带学生、熬夜赶订单,这个画室见证了赵小勇一生的轨迹,见证了曾经的汗水。

赵小勇又回到了湖南老家,画自己最亲爱的奶奶,画家门前的石板路。

奶奶很少拍照,他就用画笔记录下奶奶的面庞。

离开梵高的作品,他画笔下的人物依然惟妙惟肖。自己生活的经历,加上梵高教会他的技法,已经深入骨髓。

如今,赵小勇在浙江宁波开了间属于自己的画廊,画的价格从百元涨到了最贵的万元。

他说想做原创的同时,也把高仿做得更好,“现在看到梵高的画了,就想更接近他的画。让自己的水平再提高壹层,价钱再高壹点。”

大芬村也走出了困顿,开始转型之路。

越来越多的原创画家,涌入大芬村;也有越来越多的大芬村画工,开始放慢手中画笔的速度,开始找寻自己。

“今年壹年也好,明年壹年也好,创造壹幅作品就行了,把思想放在这壹幅作品里面就行了。”

“我们不要现在,也许现在有人会说,这些人画的画不行,但等过了五十年、壹百年,人们能欣赏我的画。”

生活中最难的或许不是外界的压力,而是自由地做自己。

生活是每个人独特的艺术品,找到自己想要什么,沿著自己所热爱的方向去努力,坦然接受所追寻的东西带来的壹切,才是值得期待的作品。

大芬村逐渐揭掉了“山寨”的标签,实现了它的脱胎换骨。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艺术。”

而每一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很多70后和80后的童年都有一本连环画。

夏日午后,软磨硬泡要来几毛钱“巨资”,叼一根冰棍,再租上一本小人书,在树荫下,在蝉鸣里,一篇篇地翻阅。

这些连环画,也是我们那个年代,“国学”的启蒙方式:孙悟空的神通、关羽的忠勇、王熙凤的泼辣、林冲的无奈……生动的画作、动人的故事,不仅是迷迷糊糊的童年,还是以后积累的作文素材。

小巧的体积,小小的篇幅,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寓意,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的文字,给孩子最“中国范”的国学启蒙。

上世纪,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风靡一时,重印达千万次之多,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这套48册的小人书,有7000多幅画图,其绘画队伍几乎囊括了当时上海所有优秀的国画家。中国画大师贺天健先生书写了每一册的书名。

1976年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左起:贺友直、赵宏本、顾炳鑫、郑家声、刘旦宅。

每一册连环画上形态各异的鲜红印章,皆出自篆刻家都如冰先生之手。

这套《三国演义》创作阵容之强,影响之大,在连环画史上可谓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国连环画的一张名片,也转换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成为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可惜的是1979年的原版《三国演义》连环画已经绝版,也使它的身价与日俱增。目前的收藏价格至少也要5000元,可见其在一代人心中的艺术地位和收藏价值之高。

庆幸的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经过精心整编,全新修订,尽可能的还原这部作品的初始面貌。新推出的《三国演义》连环画修订本,让这部经典佳作重出江湖。

书可以复印,但经典无可复制,

沧海桑田,

它都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好书。

毛泽东也爱看小人书《三国演义》。主席的警卫员曾经回忆道:“一天,我叫他(毛泽东)吃饭,他靠在床上看小人书,不愿动弹。”

我说:主席你还迷小人书啊?

他翻着书说:小人书不简单哪!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代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

他还鼓励身边的人“干工作要看《三国演义》”,对读书不感兴趣的战士,就引导他们先看《三国演义》来引起读书的兴趣。

除了珍藏价值,它还是少儿读物的好选择。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读的第一本书也是《三国演义》,越看越有兴趣,带她走进了阅读的大门。

一部《三国演义》叙说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百年历史,上演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诞生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等。

纸盒包装,避免运输途中的磨损

出版信息明确,正版发售

纸张微黄做旧处理,满满的怀旧感

同样在上个世纪由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简称冀美)出版的《西游记》连环画,影响巨大,是发行最广,出版最全,艺术造诣极高的一套《西游记》连环画,在当时深受读者喜爱。

其绘画队伍聚集了当时有名的连环画家:钱笑呆(上海“四大名旦”之一)、郑家胜、胡若佛,池振亚、宗静风、陈云波、刘汉宗、徐燕荪等大师。

胡若佛:字大空,号谷华,自署十卉庐主。浙江余姚人氏。中国当代著名连环画家、国画家。他平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光彩照人、璀璨夺目,为世人所称道,成为经典之作。

很多连环画收藏者非常热衷于收集这套冀美老版,可惜的是1987年的原版《西游记》连环画已经绝版,价格炒的极高。目前的收藏价格至少也要6000元,是值得珍藏的一套艺术品。

现今,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经过精心整编,全新修订,尽可能的还原这部作品的初始面貌。新推出的《西游记》连环画修订本,让这部经典佳作重出江湖。

冀美出版的西游记其人物精致、清晰,对唐僧师徒四人的描绘生动、传神,而妖魔及虾兵蟹将更是呼之欲出、活灵活现;那些辅助的风景,房舍楼台、风雪波浪、水底世界及打斗的场面,全都描绘的深浅浓淡,气势磅礴。

提到《西游记》,不得不提央视版的《西游记》,霸屏30余年、播放2000多次,这部陪伴着70后、80后、90后三代人长大的神剧,温暖了我们整个童年时代的神话故事。

剧中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更是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六小龄童之所以能把孙悟空演活,据他说,拍摄《西游记》时,在造型表演方面,就是从这套连环画中获得启示的。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

《西游记》连环画影响着几代人的童年,它在我们心中筑起的神话帝国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一本适合少儿阅读的读物、一本适合慢慢品味的文学作品,领略名家的风采和国画的氛围,吸取艺术的养分。

《水浒传》是连环画的巅峰之作,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织画家任率英、卜孝怀、徐燕荪、墨浪、陈缘督、吴光宇编绘的,自1955年起至1962年止,历时8年完成出版的成套《水浒》。

几位画家皆擅长工笔人物画,整套书绘画风格准确统一,人物造型,严谨细腻,科学规范,十分符合北宋特定的历史环境。画面中无论是市井人情还是沙场拼杀,都一丝不苟,栩栩如生,堪称精妙绝伦。

由于这套老版连环画发行年代已久,现存世量非常稀少,因此十分珍贵。

经过精心整编,全新修订,尽可能的还原这部作品的初始面貌。新推出的《水浒传》连环画修订本,让这部经典佳作重出江湖。

喜欢《水浒传》,是因为它第一次让小小的我领略了什么叫豪气冲天,也因此一度想要找个小山头落草,做一个横刀立马,笑傲江湖的好汉,与一伙儿志同道合的兄弟一起,杀贪官,除恶霸,铲除人世间的不平和丑恶……当我又一次打开久违的小人书时,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该书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财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和农民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数百年来,它一直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长篇小说之一。

最后一部名著《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极品之作,也是世界文学之宝。作者曹雪芹所刻划人物鲜明栩栩如生,故事描写细腻婉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一场生死恋情为主线, 架构出贾、王、史、薛四大家庭的兴衰史,也凸现《红楼梦》一反传统大团圆结局的悲剧美学价值。

经过精心整编,全新修订,尽可能的还原这部作品的初始面貌。也让《红楼梦》连环画修订本,让这部经典佳作重出江湖。

四大名著连环画,也是我们那个年代,“国学”的启蒙方式:孙悟空的神通、关羽的忠勇、王熙凤的泼辣、林冲的无奈……生动的画作、动人的故事,不仅是迷迷糊糊的童年,还是以后积累的作文素材。

读史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读史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读史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读史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书香四溢,共享经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