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問問易門人,楊保莊天寶寺你去過嗎?

參天古樹

寺內的執照碑

說到易門古建築,經常聽龍泉街道水橋社區楊保莊村的村民們說“上有天寶寺,下有鎖水閣”。可見,大家對這兩處古建築有着很深的印象。近日,記者就慕名來到楊保莊村,對天寶寺這座消失了的古建築進行深入探訪。

天寶寺始建於何年,當地已經無人知曉,寺內功德碑在20多年前遺失民間,但寺內的“執照碑”上明確記載的年份是乾隆七年,另從碑上記載的楊保莊村山界糾紛這一事件來推斷,天寶寺建於明末清初的可能性更大。

至於爲何要建天寶寺,在當地羣衆中,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在楊保莊村對面有一個張家壩,壩水清澈見底,長年流淌,既能灌溉莊稼,解決人們的喫水問題,又能養出肥美的魚蝦,供給人們食用。張家壩就像一個“金盆”,給楊保莊人民帶來了很多福祉。而在楊保莊村後面,有一座山,貌似一隻張着獠牙大口的天狗,隨時準備把張家壩這個“金盆”叼走。當地羣衆爲了防止金盆被天狗叼走,就在村後修建了這座天寶寺,希望用天寶寺來鎮住這隻天狗,保住“金盆”。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充分表達了楊保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歷史上,天寶寺佔地面積爲600多平方米,坐南朝北,爲三間六耳道八尺、一顆印式建築。由前殿、天井、左右廂房、月臺和大殿組成。寺門前有五級青石臺階,寺門木板上雕刻着精美圖畫。進門是一個由青石鋪就的天井,天井前有九級青石臺階,臺階兩旁,各有一條三米多長乾淨光滑的青石條斜坡鑲嵌。登上臺階就是天寶寺的大殿,大殿內塑有許多佛像,大殿兩旁各有三間小淨室,室內都供奉有佛像。

今年67歲的楊寶莊村民徐映宏說,過去,天寶寺香火特別旺盛,近處的蔡雲、韓所、雙龍、江口村,遠處的六街柏樹、二街等村,甚至安寧、昆明的人,都會來這裏燒香拜佛。天寶寺香火旺盛的程度,可以用一首詩來描述:“東月裏來東月東,山後坐居一條衝;上有一座天寶寺,下至韓所西海宮。”可見,當時來天寶寺燒香拜佛的人很多。徐映宏還講到,從他記事起,就知道寺裏有兩大景觀:一是天寶寺內長有一棵直徑60多釐米、高十多米的茶花樹,開出來的花十分奇特,花色是大紅色,每朵都有碗口大小,形狀爲九芯十八瓣。每當茶花盛開,香豔無比,總會吸引昆明、安寧和易門縣城等地的遊客前來觀賞。可惜,這棵珍稀的茶花樹在1976年3月3日那天被大雪凍死了。而另外一個景觀,就是在天寶寺內立着一塊用青石打製的執照碑。這塊碑立於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碑高1.52米、寬0.8米,碑額兩邊呈斜角梯形。碑的正反兩面都刻有文字,爲陰刻楷書。碑文主要記載了乾隆七年至十八年(1742年―1753年)間,高、黃兩任知縣,解決楊保莊和桑園村的山林邊界糾紛問題。

天寶寺在“破四舊”時遭到破壞,寺內佛像被毀,寺院被改建爲楊保莊小學。1983年在村子邊新建了楊保莊小學後,寺內學生全部搬遷到新小學上課。從此,天寶寺被閒置下來,因無人管理,常年風吹日曬雨淋,加之年久失修,部分牆體嚴重垮塌。儘管如此,仍有部分羣衆去寺裏活動。出於對當地羣衆生命安全考慮,水橋社區經請示上級批准,於2017年6月28日把破損嚴重的天寶寺拆除。

如今,寺內的執照碑仍然立在原地,與執照碑相輝映的是兩棵樹冠茂密,直徑粗1米左右、高20多米、樹齡在200多年以上的參天古樹,它們像忠實的衛兵一樣,仍然挺立在寺前,彷彿還在守護着這片淨土。古樹下襬放了兩條長長的青石,每當農閒和茶餘飯後,村民們都會聚集在這裏,乘涼聊天,享受美好的休閒時光。

特約記者 陸偉 文/圖

編輯:陳薈吉

來源:易門新聞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