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知道了這些,再讀些詩時,我們該有怎樣的心情與感慨——拋開文學修辭的手法,我們不難看到,只爲一個河源的正確答案,先輩居然孜孜不倦地追尋了兩千年!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今天當我們欣賞唐代詩人李白的這首《將進酒·君不見》時,在被他那份奔放的才情所折服時,很容易忽略這樣一個問題:古代中國,人們還真不知道黃河源頭在何處,“天上來”自然也就理成當然了。河源的故事也因此成爲我們的祖先認知黃河的一部史書,一個過程。
雖然黃河很早就出現在了我國的古籍中,《尚書·禹貢》中就有過夏禹“導河積石”的記載,但那時的人們真的不知道這條別名濁河(又稱清峪河),也叫中國河的河流的源頭在哪裏。
當年,人們比較明確地認識黃河及源頭還是在唐代以後。因爲唐代起,中原人民同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繫大大加強,特別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而黃河源頭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

據記載,唐代貞觀年間,大將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番王松贊干布在河源親迎”。公元821年,唐使劉元鼎出使吐蕃,還曾專門考察過黃河源。
至此,人們對黃河源頭已有一定的認識。
公元1280年,元朝專使都實奉命查勘河源,發現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勝人跡,弗可逼視,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認定星宿海爲黃河源頭。
清代,黃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氾濫,災害頻繁,清朝曾先後派專使拉錫和阿彌達到黃河源頭,窮河源,告祭河神。拉錫從星宿海往上走了兩天,發現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東流入扎陵湖。對黃河源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

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彌達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彌達西逾星宿海300裏,對三條河進行了實地勘察,認定位於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爲黃河上源。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查明黃河的真正源頭。
新中國成立後,爲了徹底治理黃河,改造黃河,造福人民,國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對黃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勘查。1978年,國家再次組織有關單位進行更爲詳實的調查時,再一次肯定卡日曲爲黃河的正源。
然而,在沒有完全認清黃河的正源之前,人們認爲河源在哪裏呢?若說出這三個字來我們可能會被嚇一跳——羅布泊。
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上書:“樓蘭,師邑有城郭,臨鹽澤”。此後,它成爲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南支的咽喉門戶。而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爲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爲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2000多年。

探尋與認知的過程漫長而艱難,也伴隨着美好的傳說故事。
《荊楚歲時記》是南北朝時記錄中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爲中心的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說明各種風俗的來源,偶爾也記載北方的節令時俗。其中曾記載有一則神話故事:相傳漢武帝曾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張騫奉命沿黃河西行數月,在黃河源頭附近見到了織女,織女十分熱情地恭迎並接待了這位漢朝使者。
張騫返回時織女贈其一機石。張騫持機石返回長安向漢武帝覆命,將機石獻給漢武帝,並將尋找黃河源頭、到銀河、遇織女、贈機石和經過一一稟報漢武帝。
自此,中國便有黃河源頭與天上銀河相通的傳說。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知道了這些,再讀些詩時,我們該有怎樣的心情與感慨——拋開文學修辭的手法,我們不難看到,只爲一個河源的正確答案,先輩居然孜孜不倦地追尋了兩千年!(文/路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