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哥探祕史

【春哥注:最近一段時間在北京逗留小住,因此也瞭解一些風物掌故,非常有趣的物事,也算探祕史的一部分,春哥這裏的探祕,不一定是什麼驚天祕密,而是許多平常不知道的人、物、事,分享給大家,也可以互相留言討論,歡迎大家的建議批評。】

明清時,北京城出現了五大鎮物,當時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在北京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設置了五個鎮物,用來震懾妖魔,以確保京城安全。東方屬木,鎮物是廣渠門外神木廠的金絲楠木;西方屬金,鎮物是覺生寺(大鐘寺)的大鐘;南方屬火,鎮物是永定門的燕墩;北方屬水,鎮物是頤和園昆明湖邊的銅牛;中央屬土,鎮物是景山,景山聚土爲鎮山。

今天春哥聊聊這個東方鎮物:西方金鎮物——永樂大鐘。

先簡要說一說永樂大鐘有“五絕”。第一絕是“形大量重”,後面會詳細說一些數據,這裏先用這四個字概括一下。第二絕,永樂大鐘是世界上銘文字數最多的一口大鐘,多少字,23萬字,乖乖。第三絕是大鐘奇妙優美的音響,有位聲學界的權威人士給永樂大鐘的鐘聲下了八個字的評語:“幽雅感人、益壽延年”。第四絕是永樂大鐘的科學的力學結構。永樂大鐘的懸掛紐是靠一根與鐘體相比顯得很小的銅穿釘連接的。別看穿釘很小,卻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噸的剪應力範圍之內。永樂大鐘第五絕是高超的鑄造工藝。現代科技工作者曾對大鐘的合金成分進行了測試,金鑄在銅器中,可防止鏽蝕,銀則可提高澆鑄液的流動性,這正是永樂大鐘五百多年保持完好、鐘聲依然洪亮悠揚動聽的原因。永樂大鐘的鑄造成功,是世界鑄造史上的奇蹟,就是科學發達的今天也難以實現。春哥接下來和你一起欣賞永樂大鐘這件絕頂國寶。

北京的大鐘寺,老北京都知道這座寺廟的原名:覺生寺,聽起來就有普度衆生的意思在裏面了。

覺生寺的大鐘是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所以叫“永樂大鐘”,現在已是國寶級的文物了。銅鐘懸掛在大鐘樓中央巨架上,通體褚黃,高6.75米,直徑3.7米,口外徑3.3米,重46.5噸。鍾脣厚18.5匣米,從這些數據你就可以看出永樂大鐘的“形大量重”是貨真價實的。

永樂大鐘鐘體光潔,無一處裂縫,內外鑄有經文230184字,無一字遺漏,鑄造工藝精美,爲佛教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珍品。大鐘外壁“中宮”均勻地鑄有六道平行環形線(弧弦紋),最上面的一道環形線在“鍾肩”位置,即普通佛鐘的“上帶”處,最下面的一道平行環形線與鍾裙上沿波曲弧弦紋局部呈有規律靠近但並未重疊狀,這道環形線,相當於普通佛鐘的“下帶”,區分鐘體的“中宮”與“鍾裙”。

大鐘的外觀(形式)設計賦予每道“平行環形線”2個功能:劃分“銘文圈”和美化“合範縫”。劃分“銘文圈”的實用性是爲了“排版”和句讀的需要,比如,鐘體“中宮”外壁第1至第5“銘文圈”每行的字數都是43個字,與鐘體下部逐漸外張相一致,每個“銘文圈”的行數在逐步增加,第1“銘文圈”共400行、第2“銘文圈”共408行、第3“銘文圈”416行、第4“銘文圈”424行、第5“銘文圈”441行,《諸佛名經》在永樂大鐘內、外壁之間“三進三出”,也是通過其內、外壁的“銘文圈”實現的;美化“合範縫”指的是鑄鐘工藝的需要,永樂大鐘的鐘體雖說是一次性澆鑄而成,但它採用的是“地坑造型表面陶化的泥範法”,在鑄造準備過程中,其“外範”是將逐個製作的“銘文圈”合成一個整體外範,鑄成後難免留下“合範”的縫隙痕跡,永樂大鐘則運用若干條規整的“平行環形線”把其美化了。

永樂鍾銅質精良,緻密堅固,合金純度考究。從大鐘頂部一個微小的砂眼中取出一個微小的金屬顆粒;從大鐘底部不顯眼的邊緣刮掉一點金屬粉末。化學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大鐘上下部位的成份是均勻而一致的:銅80.54%;錫16.41%;鉛1.12%;鋅0.22%,永樂大鐘除含有銅、錫、鉛、鐵、鎂外,還含有金和銀,而且含量很高,其中含金18.6公斤、含銀38公斤(這個西方金的鎮物也是貨真價實的1萬8千克金子,3萬8千克銀子)。青銅的機械性能曲線顯示,當含錫量在15%至17%時,抗拉強度達最高值,聲學性能也達到最佳狀態。還有鉛、鋅、鐵、硅、鎂等元素。這種成分配比,與《考工記》中的“六齊”項下的“鐘鼎之齊”的記載極其近似。

有人會問,這麼大的永樂大鐘究竟怎麼鑄造出來的呢,這個活放到現在也是高精尖項目,可能只有徐工製造可以試一試。

春哥和老北京朋友交談時得知,這永樂大鐘是採用泥範法(傳統鑄造工藝分爲泥範法、鐵範法和失蠟法之一)鑄造。先在地上挖一個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內壁,上面塗上細泥,把寫好經的宣紙反貼在細泥上,刻好陰字,加熱燒成陶範,然後再一圈圈做好外範。鑄時,幾十座熔爐同時開爐,爐火純青,火焰沖天,金花飛濺,銅汁湧流,金屬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範,一次鑄成。

經過反覆研究和資料考證,現在已經能清晰描述當年鑄造大鐘的方法和過程。這是初創於兩千多年前商周時代的泥(陶)範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爲駕輕就熟、爐火純青的工藝。他們營造了一個壯觀而宏大的場面:在地上挖出十米見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設計好的大鐘模型,分七節制出供鑄造使用的外範,低溫陰乾,焙燒成陶。再根據鐘體不同斷面的半徑和厚度設計車刮板模,做出大鐘的內範。當七個陶製外圈依次對接如七級浮屠之狀時,渾然一體的大鐘外範便拼裝成功了。

這是天衣無縫的操作,纖毫之隙,分釐之差便會引起“跑火”,招致全盤失敗。爲了承受澆鑄的壓力並確保足夠的強度,外範四周無疑是用泥土填滿並層層夯實的。鍾鈕旁邊四處不易覺察的疤痕,泄露了四個澆鑄口的準確位置。這顯示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澆鑄法:幾十座熔爐沿四條槽道排開,爐內大火流金、銅汁鼎沸,這個場景在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裏被還原了,那就是造巨型武后像的時候,內部銅水灌槽,巨大的熔爐映紅半邊天;地坑裏內外模範同時高溫預熱。當蓄滿爐膛的萬斛金湯相率奔瀉而出後,這口數十噸重的大鐘便一氣呵成了。回望此情此景,五百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產,分明已經透出了近代大工業的規模和氣概。

大鐘所含的其它微量金屬鋅、鋁、鐵、鎂、金、銀等雖然所用數量甚少,但冶煉這些金屬的技術要求和技術含量是一樣的,如當時居世界領先水平的煉鋅術在這裏派上了用場。加入少量的鋅,按當時已知的銅、鋅比例溶在一起可產生黃銅的原理,估計是爲了增加一些金黃色的光澤以求視覺上的效果,而加入少量的金、銀則被認爲是爲了顯示梵鐘的珍貴,也是爲了保證鎮物的品質。

澆鑄成功之後大鐘的冷卻又是一道致命的工序。坑內幾十噸的高溫金屬液體是一團沒有熄滅的地火和流焰,必須控制冷卻速度防止鐘體炸裂。世界著名的俄羅斯大鐘就因冷卻過程中的閃失出現裂紋,結果淪爲一口啞鍾。而孕育永樂大鐘的地坑此時是一個天然的自動冷卻系統。可以想象當年勞苦的工匠們付出了多少精心呵護,才能確保永樂大鐘在平安降溫中平安降生。

大鐘鑄好後,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溝引水,潑水結冰,然後開始搬運;大鐘在路上步步滑行幾十裏才至宮中。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後建鐘樓,鍾掛於樓頂,春天解凍後取土而鍾懸。大鐘支架四臂八叉,鐘紐分上下兩節,中間用穿釘固定於橫樑上,用木杵輕輕一撞,便發出震心驚魂的鐘聲。

回看這些歷史,永樂大鐘代表的明朝初年的鑄造工藝已經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這大鐘的存世也意味着向世界宣告,這個地方的工藝水準曾經也是在頂峯的,當時的西方還處於蠻荒之地,或者城邦紛爭,可能也是《權力的遊戲》的背景,那是一個西方不安分的時代,東方卻已經有了悠揚的大鐘可以將和諧美好的聲音傳遞四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