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依然漫漫,等着瞧。

  

  記者|馮金剛

  新勢力到底該怎麼做?是先做高端,樹立品牌形象後,再做低端?還是先做低端,摸清裏面的門道,再向上突圍?估計80%的業內人士都會選擇前者。

  第一步做高端,整體品牌調性被確定,對後續相對廉價車型的發展肯定是大有裨益,不管是產品定價還是規模走量等。信奉這個邏輯的新勢力包括特斯拉、蔚來、前途和理想智造等。如果從低端開始切入,品牌調性一旦被定性,後續向上突圍簡直比登天還難,最明顯莫過奇瑞、吉利與長城等自主品牌,還有哪吒與電咖等新勢力品牌。所謂10萬、15萬和20萬元價格天花板,就是爲它們品牌向上設置的進階尺度。

  

  當然,這兩種品牌發展路徑哪個都不是絕對正確的,都各有利弊。先做高端確實更容易樹立品牌高度和形象,但由於車型稍大、技術更復雜和成本更高,說白了就是需要砸錢,而且必須面臨極高的風險。電芯能量密度不夠大決定了當前高續航純電動車沒有太多意義,通過累積電芯容量換來的超高售價換來的只是少數人的電動玩具,註定難以走量。

  如果先做低端,第一款車型需要的資金相對有限,可以緩解初創團隊的資金壓力,而且首款車型甚至可以走些量。電咖汽車被譽爲國內代工模式的發起者,在其它新勢力還在拼命寫PPT、造工廠與打口水戰時,電咖已經實現了批量投產。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電咖汽車累計銷量已經達到2,488輛,位居新勢力第三名。

  不論如何,兩種品牌發展路徑皆有其道理,具體走哪條,還是要看各個創始人的創業條件,比如他們的汽車行業認知、社會履歷和融資情況等。如果拋棄這些外部條件,從人性本真上來說,多數人恐怕還是會選擇前者:畢竟,誰天生喜歡低端,而不是高大上的車呢?

  

  如果說兩種品牌發展路徑在名義上皆可行,那麼從實際產業出發,新勢力可能只有“從高到底”這一條選擇了。發軔於2009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發展至第十個年頭,各項產業政策和產業鏈搭建已基本落實和完成,換句話說,現在造一輛純電動汽車門檻很低,並非難事。(實際上,從今年6月到10月,汽車公社就造了一輛純電動賽車……嗯,今年全中國汽車媒體獨此一家。)

  純電動車門檻低帶來的後果是,大家一哄而上,參與者除了哪吒、電咖和雲度等新勢力,還有中國廣袤的三、四線和更邊緣的中國品牌,當然還有一二線的吉利、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等。對這些傳統車企而言,只要門檻低,研發、生產和批量銷售都不是問題,因爲它們已經打通了造車鏈條,純電動車的到來只是讓它們多抹一層黃油,讓其加速運轉,當然,也成爲部分車企的救命稻草。

  所以,對比這些有工廠、有資質、有地方扶持的傳統車企,新勢力拿什麼去爭?從結果論看來,北汽新能源低端的EC系列月銷量已經來到2萬輛,而電咖EV今年累計才銷售2,488輛,銷量極大差距的背後是體系實力強弱的對比。所以,如果堅持走低端路線,電咖是沒有未來可言的,即便有也是渾渾噩噩。

  

  所幸,張海亮來了,還有他那幫兄弟。2017年10月16日,原樂視汽車CEO張海亮離開樂視汽車,加盟電咖汽車,出任董事長兼CEO。但實際上,張海亮並沒有真正離開“樂視”,只是從頭開始,因爲電咖汽車原本就是在樂視汽車的支持下才成立的,只是隨着樂視汽車的遠去,才從中剝離。

  在上汽大衆(原上海大衆)呆了20年,再到新勢力的萌芽車企之樂視汽車,張海亮是個見過世面的人,他肯定不滿足於一款低端的電咖EV。在張海亮看來,新勢力做高端化是必然趨勢。所以,在張海亮加入電咖汽車不久,高端品牌ENOVATE項目便開始着手準備。

  

  伴隨整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和日趨成熟,電咖這個高端品牌項目推進沒有遇到致命的難關,都在老將牛勝福的可控範圍內。將近一年的新車開發後,ENOVATE項目趨於完工,張海亮也意識到時機成熟了。11月13日,ENOVATE項目完全展開,冠以“天際”之名,在華麗而不失優雅的秀場下,高端品牌天際首款車ME7緩緩駛向舞臺中心,也駛向了未來。

  ME7的到來,不僅是高端品牌天際的成立宣言,也是電咖由死向生的轉折點,更是張海亮“歸來”的一張名片。轉了一圈的張海亮,肯定有很多話想說,也有很多想法去實現。只是,從傳統車到智能新能源車,江湖劇變,人也斑白,他還能再立潮頭嗎?

  THE END

  汽車公社 |每日汽車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到

  其他公衆號

  速度 深度 態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