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徒步前往北碚時曾經路過石井坡,當時這裏還只是個老居住區而已,房子外牆還是灰磚原色,也還沒被賦予時光記憶的打卡價值。我們倒是在不遠處的歌樂山麓經過一條穿山小隧道,如今也是網紅打卡地,當時就是條再普通不過的穿洞而已。

網上大都稱其爲“石井坡彩色房子”,我倒是更喜歡“糖果屋”,其色澤跟南非開普敦馬來區的糖果屋很像,都是馬卡龍色系的,雖然顏色沒有那麼豐富,規模也沒那麼大。糖果屋位於原重慶特鋼廠廠區內,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築居多,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山坡上,輕軌1號石井坡輕軌站2號出口對面即是。2018年左右,這一片區被打造成“廠區路·時光裏”,主打老重慶城市文化概念,便有了今天的樣子。

這裏曾是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取景地之一,山坡上老房子錯落有致,以灰磚建築和紅磚建築居主,應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修建的。有棟三層小樓跟電影《夏洛特煩惱》裏馬冬梅家一模一樣,不過那個屋子是在大連,但都是同一個時代的。那個年代的房屋,就人居環境而言其實並不怎麼舒適,爬坡上坎的;周邊矗立的是清一色的新建高樓大廈,標準統一但又沒什麼特色,正成就了這個坡坡的城市文化價值和旅遊打卡意義。

山坡上房屋倒是不少,不過粉刷成糖果屋的數量不多、地方也不大,集中駐足打卡的也就那麼兩三棟。這種地方對老重慶人來說絲毫沒什麼旅遊價值,甚至還會覺得小年輕打卡得那麼興奮完全是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他們過着自己的生活並偶爾瞟我們一眼,成羣結隊的小青年端着手機偶爾拍拍他們,彼此格格不入但有是那麼的和諧。我們就坐在那裏,看着來來往往的小年輕、小情侶、小姐姐們樂此不彼地打着卡。他們在某些符號場景下各種拍照,發朋友圈是必須的,這或許就是到此一遊的打卡真諦吧。

如果從傳統的旅遊景點界定標準來看的話,糖果屋真沒多少旅遊價值;但就都市文旅和休閒玩樂的消費者需求來看,這裏的打卡價值還是挺高的。它高度契合了移動社交時代的生活調性,這樣的打卡景點在重慶城區有很多,比如鐵路四村、交通茶館、銅罐驛、特鋼廠片區、觀音橋中野北路、寸灘老街、下浩老街、彈子石老街大佛段、董家溪舊貨市場、中興路舊貨市場等等,可能它們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旅遊名勝價值並不怎麼高。

穿梭來往的打卡者,不過匆匆過客;唯有久居的百姓們,處處人間煙火。青磚在經年累月的風吹雨淋中訴說着這裏的輝煌過往和滄桑變幻,樓閣牆體間的油煙味、塵封味和黴變味寫滿了歷史變遷和社會演變的點點滴滴。我喜歡這樣的視覺痕跡和嗅覺感受,湊近了去看,深呼吸地聞。這是去感受老城氣息的最佳方式,所以對那些復建或仿建的古鎮老街都不怎麼感冒。

糖果屋是居住屬性與旅遊屬性相融合的,它的旅遊體驗跟純景區不一樣。這裏有着濃烈的山城屬性和煙火氣,還有不少常住居民,日常生活在運行,市井氣息還依舊,在高樓大廈裏呆久了來呼吸呼吸些氣息心裏就特別舒坦。打卡往往不是爲了追求與衆不同,而在於“我也去過”,在求同追熱點從潮流,發現新的打卡點這件事往往是由旅遊大v們去完成的。

打卡本是件俗不可耐的事,但你我往往都很樂於享受這樣的俗不可耐,這或許就是符號消費的意義。去網紅景點打卡,既打卡了一個地理位置,更打卡了形形色色的打卡者。

#老街古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