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他知道继续打下去的话不符合自己作为统治者的利益。打赢了,道光作为最高统治者还能拥有多少实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可以说民众愚昧,却不能说统治者愚蠢。

统治者不仅不愚蠢,反而非常精明,也正是因为这份精明,这才让他们一直坚持到了1912年。


拿1860和1861年这两年来说,外敌直接打到了皇帝的家里,吓得咸丰皇帝拔腿就跑,一路跑到了热河行宫。

这样的事对比一下北宋的宋徽宗和宋钦宗,金军打到了东京汴梁,徽钦二帝还没反应过来,然后就成了别人的俘虏。

徽钦一夕之间成了俘虏之后,北宋也就此灭亡了,幸好当时还有一个赵构没在汴梁,一逃再逃保住了小命,这才保住了宋朝的法统。

倘若1860年咸丰也没机会逃出去的话,清朝会不会因此戛然而止呢?还真不会,一来是因为晚清局势完全不同于北宋末年,二来则是因为晚清统治者深谙“保命之道”。


当时的国际环境相对复杂,英国一直想独吞,却又吞不下,然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不准别人瓜分。

英国人张伯伦曾经说过:“势力范围,从未承认;利益范围,从未否认。”

很多人认为势力范围即等于利益范围,可是对于约翰来说却并非如此,他们将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分得很清楚。

因为约翰的生意遍布南北,一旦同意了别人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的话,他们的人还怎么到别人的地盘上做生意?所以坚决不能同意,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

后来这事经过不停地发酵,山姆也加入了进来,积极维护约翰提出来的“门户开放”,这才让清朝免于瓜分之祸。


除了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的原因之外,清政府之所以能够在能够搅碎肉的漩涡中保全自己,自然也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精明。

因为有了“门户开放”这一政策,让精明的统治者发现了这个政策之下实际上对自己很有好处,所以制定对外政策的时候一直在利用这个政策。

李傅相的外交政策实际上也是利用了这个政策,鹅毛来闹事了,他便拉上约翰、高卢和山姆等人来制衡鹅毛。

可若没有这个政策的话,让各方划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的话,自己的地盘自己管,他们也就用不着清政府了。

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会是什么后果?

精明的统治者也知道怎么去和各方势力达成合作,乃至于后来直接成为各方势力的利益代理人。


1840年约翰挥舞着拳头过来的时候,明明坚持打下去的话可以打得赢,可他为什么不打?因为他知道继续打下去的话不符合自己作为统治者的利益。

打输了,至少自己的实力还在,还能够镇得住那一个个盯着他们的“自己人”,比如占领了东南半壁的洪杨。

打赢了,道光作为最高统治者还能拥有多少实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一个不小心,饭桌得被人掀了。

所以,道光才不会傻乎乎地一直打,打了两年还打不过,再打下去损兵折将了,那就没人可用了。

不过道光之所以没有继续打,也是因为他确实怕约翰了,约翰当时已经用上蒸汽船了,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约翰的船上午还在广东沿海,下午便到了福建、浙江沿海,那么再到黄海和渤海需要多久时间?约翰一旦到了黄海渤海,便可直逼京津,那样的话道光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将受到约翰的威胁。

别看道光胆怯,可对于自身利益却看得很透彻,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维护好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约翰不就是想要钱想要地想要通商吗?那么就统统地答应他,只要他不毁了自己的炉灶,那就让他如愿。


1860年的时候也是如此,约翰和高卢也是为了钱为了地为了通商,所以咸丰让奕䜣和他们好好谈,他唯一的条件是约翰和高卢保全自己的炉灶。

1900年的时候同样如此,慈禧虽然也被吓得慌慌张张去“西狩”了,可却命令李傅相好好的八位爷好好谈。

想要钱?给。

想要特权?给。

但凡他们想要的,只要不伤及慈禧和清政府的根本,也就是不会导致慈禧和清政府失去统治地位,那就没什么不能给。

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毛永远不会出在统治者身上,所以统治者一直在慷他人之慨、费别家之财。

这样的统治者愚蠢?显然不,这是精明人干的精明事。

统治者腐朽,但绝不愚蠢。


百姓之所以显得相对愚昧,实际上便是所谓的“民智未开”,这是受教育程度所映射出来的一个结果。

既没钱读书,又不处于一个能够轻易获取知识和新闻的互联网时代,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的眼界看不到极少数几个人所能看到的高度。

所以,在一个绝大多数人是文盲又很少能够接触到有效信息的时代,百姓显得愚昧实际上是正常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