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分,风格迥异,特点鲜明。日出于泰山之巅,空旷间,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舒展大方,这是北派武术的特点;月悬于小桥之上,竹林间,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此乃南派武术的特点。这里要先明确一点,即此篇所谈的武术主要指拳脚功夫。中国古代武术风格的差异可以用地域来区分,但造成这差异的关键在于体格上的差距,正是由于身体条件上的差距才造成了南北流派在武术风格上的差异。

南拳北腿的说法南拳指的是太祖拳,北腿指的是潭腿。

南拳北腿

南拳北腿

南拳北腿:

1、南拳:太祖拳

太祖拳是传统拳术之一。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传,故称太祖拳。太祖拳法讲究实战,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特点为套路严谨,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刚柔相济,虚实并兼,行拳过步,长打短靠,爆发力强。其劲力发挥于撑、拦、斩、卡、撩、崩、塞中,“囚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太祖拳是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太祖拳手法:作为优秀的武术拳种之一,手法为挑、砍、拦、封、闭、缠、扫、踹、弹、撩、钩、撞、绊、缠。交手时,讲求一胆、二力、三功、四气、五巧、六变、七奸、八狠。进身前“审势观察细留神,逢弱直冲入中门,遇强避锋绕步锤”,手步相连,上下相随,遇隙即攻,见空则扑。招式有非攻即防,虚中寓实,实里含虚,一式多变,借敌之力以制其身。

太祖拳

太祖拳基本功:基本功主要有“三型”、“五功”。“三型”为头、手、步,“五功”为臂、腿、腰、桩、气。太祖拳术套路有一路太祖拳、二路太祖拳、十八趟罗汉拳、遛腿架、遛脚式、八打二十式、太祖长拳、行步拳、十二趟弹腿等,器械有太祖棍、三节棍、少林棍、十二连枪、梅花枪、四门大刀、方便铲、双手带、梅花刀、梅花双钩、万胜刀、应战刀、青龙剑、二朗剑、双钺等,对练套路有对打太祖棍、三节棍进枪、单刀进枪、大刀进枪、子母锤对打等。

太祖拳分类:拳法有两种,一曰宋太祖长拳,一曰明太祖洪拳。这两种太祖拳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均是古传精品。

太祖拳源流:宋太祖长拳,古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做“太祖拳”,此拳据传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宋太祖乃一代马上皇帝,一条盘龙棍打下赵氏江山300年,其文治武功之强自不待言。然宋太祖毕竟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而非武术家,是否有此闲心造拳,我们无从考证。但现今的宋太祖拳法,至少在明代之前便已大放异彩了,这确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宋太祖

2、北腿:潭腿

潭腿是中国武术拳种之一。中国武术有“南拳北腿”之称,“北腿”则潭腿等为代表。其名称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此拳法注重腿法,发腿疾速,以大腿带小腿,集力于足,突发迅击,快速伸屈,弹如弹丸,故名弹腿。一说此拳起源于河南潭家沟或山东龙潭寺,两地均有“潭”字,故名。后来潭腿传于回族,所以在回族中有“教门弹腿”、“回门秘拳”之说。

潭腿简介:潭腿是以腿功见长,拳势古朴,功架完整,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意气相合,精神饱满,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招数多变,攻防迅疾,爆发力强。步型多弓步、马步,手法多拳法、掌法,腿法多弹踢、蹬端。弹腿技击上下盘同步出击,令对手防不胜防。下盘发招讲究腿三寸不过膝,招式小速度快,攻时无被克之虞。上盘进击以劈砸招术最多,力度大,拳势猛。套路有十路弹腿、十二路弹腿、六路弹腿、十八趟砸拳、花里弹、砸拳、短拳、。器械有拔步刀、连环刀、万胜刀、春秋刀、阴手枪、六合枪、八宝枪、扑钩、燕翅镗、檀木橛等。对练有双人潭腿、短拳对打、单刀进枪、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枪、三节棍进梢子棍、大刀进枪、单刀对练、白手夺刀等。

潭腿主要流派:如临清潭腿、少林潭腿、精武潭腿、教门弹腿、通备弹腿等。

潭腿练功要领:临清潭腿共有十路,潭腿法内外两功同行,拳腿并用。弹腿不过膝,即七寸弹法。要求二目平视,舌尖微添上腭,津液下咽,气沉丹田。呼吸从鼻孔,含虚抱气,不令气散,用意不用力。功在于内,形领于外,滋精育气,气意相溶。讲的是伸缩吞吐之功,阴阳顿挫之法。单腰摇曳,身法传神。刚柔互用,弹韧相兼,威而不猛,柔而有力。并需要步法快、巧、稳。身动似槐虫,身活似龙形,闪如轻风退拔刀,蹿高纵远似狸猫。步法似蛇形,行走似猫行,抬腿如风,落地如针,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腿似钻。重点则在内功功力上的培养与发挥,强调威则能动,逼则能用,以简克繁,以逸待劳,变无形象,攻缺击要,巧打击梢,出奇制胜。现有昆仑大师为临清潭腿所制定下的古传。

李小龙腿功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