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4月,在村裏租住的幾位媽媽成立了一支環保志願小組,主動找到村兩委幹部提議實施垃圾分類,至於原因顯而易見:村裏的露天垃圾場污穢橫流,大風颳過垃圾漫天,夏季時環衛工人甚至找村裏討要口罩,村書記李志水不明緣由,環衛工人反問:“蒼蠅往嘴裏跑,要不你來清。辛莊村聽取興壽鎮和專業組織建議,採用條垛式堆肥法,將草莓秧、樹枝、秸稈粉碎後,與廚餘垃圾、沙土等礦物質自制菌種攪拌,經露天有氧高溫發酵成肥,不僅實現了部分廚餘垃圾不出村,而且成熟肥料可用於土壤改良、果樹種植,減少化肥農藥反哺農業生產,使農業廢棄物得到有效的利用。

原標題:分類四年,垃圾減量八成

眼下垃圾分類全市推廣,而昌平區興壽鎮辛莊村這個京北村莊已經默默堅持垃圾分類4年,從最初缺人缺錢缺經驗,到如今垃圾分類婦孺皆知,垃圾減量率達到80%,辛莊村探索出了一套接地氣、易推廣的農村垃圾分類新模式,成爲當地人人爲之驕傲的一件大事。

興壽鎮是昌平區的農業大鎮,種植草莓是當地農戶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辛莊村也不例外。過去來採摘的市民也許還記得,草莓大棚內外垃圾隨意堆放,想拍張有美感的照片都很困難。如今再來這裏,走遍全村也見不到一個塑料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以前的生活垃圾、樹枝雜草都去哪了?事情還要從4年前說起。

2016年4月,在村裏租住的幾位媽媽成立了一支環保志願小組,主動找到村兩委幹部提議實施垃圾分類,至於原因顯而易見:村裏的露天垃圾場污穢橫流,大風颳過垃圾漫天,夏季時環衛工人甚至找村裏討要口罩,村書記李志水不明緣由,環衛工人反問:“蒼蠅往嘴裏跑,要不你來清?”

所以一聽到垃圾分類的倡議,李志水就十分贊成。可是,當時村裏窮得叮噹響,用李志水的話說就是,“連買一箱A4紙的錢都沒有”,怎麼搞垃圾分類。後來,李志水主動從家裏拿出4萬塊錢,以唐瑩瑩爲代表的志願者也紛紛捐款捐物,終於湊齊了啓動資金。於是村裏開始了兩個月的大清理,地裏刨的、家裏堆的,垃圾整整清出172車,全村還開展了32場垃圾分類培訓,爲正式啓動垃圾分類做好前期工作。

正式分類的日子越來越近,李志水和志願者們都很激動。當年6月10日一早,村裏撤銷了所有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上門收垃圾的環衛車。李志水、唐瑩瑩跟着環衛工人一起,挨家挨戶宣傳分類知識,監督村民不再向外傾倒垃圾,一跟就是3個月,颳風下雨不間斷。

這期間,大部分村民都是積極配合,但也有一些村民不理解、說風涼話。分類沒幾天,村民老魏就不想幹了,專門把垃圾混裝成一包堆在家門口,看村裏能拿他怎麼辦。李志水見狀,二話不說,沒戴手套一件一件把垃圾分了類,讓在場的老魏大爲觸動,從此再沒提一個“不”字。

垃圾分類實施後,村裏還專門找了處空地建成垃圾分類站,集中放置每天收集回來的分類垃圾桶以及可回收物。村民家中放置廚餘垃圾桶、其他垃圾桶,自備可回收物箱、有毒有害物箱。每日早7點、晚5點,環衛車就播着村歌《辛莊人》上門收取廚餘和其他垃圾,統一在分類站存放分揀,可回收垃圾交由回收公司,有毒垃圾交給專業組織,其他垃圾留給市政統一處理,“兩桶兩箱分類法”得以順利實施。

可是,生活垃圾實現分類處理,村裏種植草莓、蘋果產生的農業廢棄物怎麼辦?辛莊村聽取興壽鎮和專業組織建議,採用條垛式堆肥法,將草莓秧、樹枝、秸稈粉碎後,與廚餘垃圾、沙土等礦物質自制菌種攪拌,經露天有氧高溫發酵成肥,不僅實現了部分廚餘垃圾不出村,而且成熟肥料可用於土壤改良、果樹種植,減少化肥農藥反哺農業生產,使農業廢棄物得到有效的利用。

經過4年探索,如今的辛莊村不僅自身實現了垃圾分類全面普及,村域環境顯著提升,而且還將這一模式推廣至興壽鎮20個村,讓全鎮實現垃圾同比減少5000餘噸。

曾經在北京聯合大學任教的唐瑩瑩如今也放棄了教職,全身心投入到興壽鎮的垃圾分類工作當中。當被問到這一變化時,唐瑩瑩說,“一點也不後悔,我們的團隊到哪,哪就乾淨了,這是我們做垃圾分類最大的成就。”  

責任編輯:劉德賓 SN2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