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一項模擬研究顯示,對於早期乳腺癌而言,雌激素受體陽性的老年患者而言,只有少部分患者能從術後輔助化療中獲益。

這些從化療中獲益的患者一般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年齡少於74歲沒有嚴重的心腦血管併發症

這項研究似乎針對老年乳腺癌患者提出非常“現實”的問題:術後輔助化療,到底是治病的藥,還是奪命的毒?基因檢測除了可以提示我使用何種靶向藥,是否還能預測化療的實際效果?

術後化療,是治病的藥還是奪命的毒?

美國喬治敦大學醫學中心的楊·錢德勒醫生是這項研究的主導者。錢德勒醫生認爲,對早期乳腺癌患者來說,基因檢測的主要目的是發現遠處轉移復發風險。

換句話說,基因檢測對早期乳腺癌,更像一種預測裝置,幫助大家評估一下將來複發轉移的風險有多大。

對存在復發高風險的早期乳腺癌:加大治療強度

沒有遠處復發風險的早期乳腺癌:降低治療強度,甚至不必進行術後輔助化療。

這一治療策略放到大於64歲的老年患者身上時,醫生要考慮的因素就更多了。

首先,大於64歲的老年患者往往會存在心、腦、肺等多器官併發症,加大治療策略是否會加重這些併發症?

其次,老年患者的預期壽命要明顯低於中青年患者,術後化療策略是否會進一步縮短患者的預期壽命?

爲了弄清楚輔助化療對老年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實際價值,錢德勒醫生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模擬研究。

他們綜合了人口研究和各類臨牀試驗的數據,將患者羣體區分爲以下幾個區段:

年齡:65-69歲、70-74歲、75-79歲、80-89歲四個年齡段

併發症的程度:無/輕度併發症、中度併發症、重度併發症

最後,利用計算機模擬程序分析預測這些患者在25年的預後,預後參數包括以下幾項:

生存期

乳腺癌導致的死亡率

併發症導致的死亡率

錢德勒醫生想看看,在內分泌治療基礎上,術後化療對這些老年患者究竟有沒有好的遠期效果?

根據錢德勒醫生髮表在10月15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的研究結果,65-69歲、70-74歲這兩個年齡組,在無/低中度併發症的條件下,術後內分泌+化療能夠使患者的“質量調整生命年”提高了0.16。

隨着年齡與併發症水平的增加,這種增益幅度就變得越來越小。

什麼是QALYs

QALYs,質量調整生命年,是一種同時評價生命長度和生命質量的預後指標。

它是生命期望與剩餘生命年質量的乘積。一般應用於健康產出的客觀評價,比單獨使用生存期更加側重於健康品質的生存活動評價。

研究發現:75歲以上有併發症的女性,在接受術後內分泌+化療後,QALYs沒有任何增加。

與之對應的,3-4級的化療毒性反應則從低齡低併發症組的12.8%,上升到高齡高併發症組的24.5%。

5級化療毒性反應率總體不高,65-69歲無/低併發症患者爲1.3%,80-89歲嚴重併發症患者則升至2.7%左右。

如果說生存期反映的是輔助化療的遠期治療效果,治療相關的死亡率則反映了治療方法的安全性。

研究認爲:輔助化療後,與高齡高併發症相比,65-69歲低齡無/低併發症的女性,患者的死亡率從34.8%降至29.7%,這種益處顯然得益於相對較低的化療毒性反應的降低。

與生存期的趨勢相反,死亡率隨着年齡和併發症水平的增加而不斷升高。

這項研究揭開了一個對於患者與家屬乃至於醫生廣泛迴避的事實,那就是:輔助化療對雌激素受體陽性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幾乎沒有益處。

對於這類患者,尤其是有併發症的患者,單一輔助激素治療纔是標準療法。

多基因譜分析爲什麼應用不廣泛?

事情發展到這,我們就基本知道了,輔助化療對65歲以上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尤其是那些有心腦等器官併發症的患者效果甚微。

可是,如果我是中青年乳腺癌患者,有什麼辦法可以預測輔助化療的效果呢?

按照美國NCCN指南的推薦,以“21基因”爲首的多基因表達譜分析是預測遠期復發的有效辦法。

這種方法通過分析多個基因的表達與突變情況來判斷未來複發的幾率,據此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

複發率不同,相應的,治療策略也大不相同。

可是,對於多基因表達譜分析,錢德勒博士卻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爲,乳腺癌臨牀診療指南自2007年就建議使用多基因譜分析預測復發風險,但是臨牀上多基因譜分析的推廣卻困難重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這類檢測對復發風險的預測效果不像想象中那麼好。

換句話說,很多情況下我做了基因檢測,也根據復發風險選擇了相應的治療手段,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

錢德勒博士的研究數據就發現,即便是評分分數最高的患者在未來十年裏復發的幾率也不怎麼高。

按照錢德勒博士的說法,我們對多基因檢測方法的實際應用遠比理想狀態要差,或許應該使用一些機器學習技術來深入分析基因檢測結果與臨牀實際狀況的關係,使遠期複發率的預測更準確一些。

這麼做的另一個潛在好處是,我們可以從患者人羣中找到那些能真正從輔助化療中獲益的患者,不至於花了錢、用了藥,換來的卻是活得苦、死得快。

總而言之,錢德勒博士的研究告訴我們,

由於常規化療的毒副作用較大,使用化療的人羣應該是這樣的:

高化療敏感性

高復發風險

低年齡

低併發症

要找到這樣的患者,可能就需要我們的基因檢測技術更精準一些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