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馬雲曾在澳大利亞捐出了2000萬美元,在紐卡斯爾大學設立了名爲Ma-Morley獎學金計劃據悉,這筆錢是紐卡斯爾大學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規模捐贈。這一切都是因爲一位叫肯·莫利的澳大利亞人,馬雲曾說,他的成功與莫利一家密不可分,但是哈考君還是很欽佩少年馬雲的優良品質和學習精神,自身感覺這是一篇很勵志的故事,不僅是因爲他是馬雲的故事……

  來源:麥子熟了

  1、爲練口語,每天去公園和外國人說話

  馬雲小時候就很喜歡英語及英文著作,特別喜歡聽收音機中電臺朗讀的馬克·吐溫所著的《湯姆·索亞歷險記》。

  1979年,杭州接待的外國遊客猛增到了4 萬多人。馬雲不放過任何練習英文的機會。常常是天剛破曉,他就起牀,騎上自行車,花40分鐘趕到杭州飯店去和外國遊客攀談。

  

  後來他回憶道:“每天早晨從5 點開始,我就在賓館前讀英語。很多遊客來自美國,也有一些是歐洲人。我免費帶他們遊覽西湖,他們教我英語。整整9 年!我每天早晨都在練英語,不管天氣好壞。”

  

  

  "晚上自由活動的時候,我們在公園裏玩火柴,一個男孩走過來和我們打招呼,他想鍛鍊一下自己新學的英語口語技能。他介紹了自己,我們互相寒暄了幾句,約定之後再來這個公園碰面。"很多年後,戴維·莫利(肯·莫利的兒子)這樣回憶道。

  

  這個十幾歲的杭州男孩,就是馬雲。爲了學英語,馬雲常常跑去公園,跟外國人聊天。

  也這是因爲這樣,遇到他生命中的“貴人”——肯·莫利。

  15歲的馬雲和他新認識的澳大利亞小玩伴戴維·莫利攝於西湖邊,戴維胸前佩戴着澳中友好協會旅行團的證件

  2、爲學英語,堅持英語通信5年

  爲了更好的學習英語,與戴維相遇後,馬雲開始定期與戴維,以及他的父親肯·莫利通信。這樣的通信持續了五年。

  馬雲小時候寫給戴維·莫利的一封信,肯在每次回信中爲馬雲細心的修改英文,並專門提醒馬雲“來信把行距留大點”,他好寫下修改意見。

  五年後,1985年,馬雲21歲。像全世界都知道的那樣,在不停的努力之後,馬雲終於考入了杭州師範大學,並當選爲學生會主席及杭州市學聯主席。

  3、爲出國,睡地下室,連續求籤證7次

  1985年暑假,肯向他發出邀請:年輕人,到澳大利亞來看看吧。而正是這次旅行,真正改變了馬雲的人生。

  那個年代,護照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花了半年的時間,終於搞定了護照後,迎來的是一連串拒絕——當時的赴澳簽證只發給政府公務、探親或留學等用途,連續7次簽證都被拒絕。

  馬雲在澳門大學演講時談到自己的經歷

  那時馬雲已經在北京一個地下室住了10天,帶的錢接近花完。

  已經幾乎不抱什麼希望的馬雲沒有放棄。他再次來到大使館,看見一個老外就直接跑了上去:“我已經在這裏待了一個禮拜,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我希望能申請到簽證,我想跟你認真的談一談。”

  

  “你想談什麼?”

  “我已經被拒簽了7次,等了一週。我已經沒有錢只得回去,但至少得讓我知道爲什麼被拒絕。”

  

  這個人坐了下來。馬雲跟他講了那個故事,他是如何在西湖邊遇到肯和戴維的,他沒有錢,在澳大利亞沒有親戚、朋友,但就是相信這個緣份,就想去澳大利亞看看。

  

  “他說你再待三天試試吧?我說不行。他說你再待30分鐘?這個人最後說,‘你真的想要這個簽證嗎?我5分鐘後給你。’”

  

  辦好籤證後,馬雲去中國銀行排隊,換匯100美元,這些錢,他去澳大利亞呆了29天,都不捨得拿出來。

  馬雲的老爸是幹戲曲的,他當時的工資就三四十元一個月。馬雲說那時候100美元是他們所有的家產,借了幾家的錢去的。

  這是因爲有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馬雲才踏上促使他人生轉折的那塊土地。這次出國的經歷,讓年僅21歲的馬雲大大開拓了自己的視野。一個月後,當馬雲回到杭州時,他好像已經變了一個人。

  32年後,馬雲與戴維·莫利

  32年後,當馬雲第三次來到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回憶起那個時刻,他這麼說到:

  

  “來澳大利亞改變了太多過去的認知,我開始覺得必須得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去思考。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思想,我們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4、熱情大方,爲外國人表演猴拳、醉拳

  面對外國人的馬雲並不羞怯,在當地郊區的一間會所,他甚至給當地的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團體做了表演,主要是他平時學習到的猴拳和醉拳。

  馬雲在澳大利亞當地的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團體表演猴拳和醉拳

  肯和戴維帶馬雲一起去了悉尼的塔龍加動物園(Taronga Park Zoo)

  1985年,馬雲在澳大利亞悉尼

  圖中從左至右分別爲:斯蒂芬·莫利、馬雲、莫利家的一個親戚

  當然,在那裏馬雲也首次學到了澳式英語——後來很長時間裏都被他錯認爲是正統英語。

  5、懂得感恩,至今桌上仍放着與莫利一家人的合影

  那時候,馬雲家庭條件並不寬裕,當莫利一家人來杭州回訪時,他表現出了最大的誠意,因爲父母家的房子太小住不下,所以馬雲只好把莫利父子安排到大學宿舍去住。

  

  "我們在馬雲家裏喫晚飯,然後再騎車回學校。"斯蒂芬回憶道,"馬雲一直忙着爲我們做飯,讓我們覺得很受優待。"

  

  圖中從左至右分別爲:斯蒂芬·莫利、肯·莫利、馬雲。攝於杭州

  馬雲放假的時候,他又帶着莫利父子去鄉下游覽。回到杭州的那天晚上,馬雲擺了一桌酒席款待,還特地邀請了當地的一些貴賓作陪。

  馬雲在杭州請肯·莫利喫飯,舉杯共飲

  也正是因爲馬雲的這種精神打動了莫利一家人,在後來的時間裏,他們一家人對馬雲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馬雲上大學時,交不起學費,肯·莫利施以援手。"錢並不多,一星期也就5-10美元的樣子。因此每隔6個月,我會給馬雲寄一張支票。"兩年多的時間裏,肯總共給馬雲寄了大概兩百澳元。

  馬雲和張英要結婚時,慷慨的莫利一家又雪中送炭,給了小兩口2.2萬澳元(大概1.8萬美元),幫助他們買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

  馬雲在新房的廚房裏

  馬雲後來多次表示,肯和朱迪爲他所有的付出,“已經無法用任何言語來形容”。直到現在馬雲的桌上還放着他和莫利一家人的合影。

  是的,遇到“貴人”的前提,是在此之前,你已經竭盡全力, 這是因爲有那麼努力、上進、堅持不懈又心懷感恩的少年馬雲,纔有後來與肯的相遇,纔有今天的阿里商業帝國。

  馬雲與肯·莫利夫婦

  附馬雲在捐贈儀式中的演講全文:

  過去的32年裏,這是我的第三次紐卡斯爾(Newcastle)之行。

  第一次是我21歲剛進大學的時候,收到Ken Morley先生的邀請,在那年暑假來到了紐卡斯爾。當時,我從沒想過可以到中國以外的國家看看。當時可以拿到護照是一件稀奇的事,是Morley先生鼓勵我:“試試看,說不定你能拿到護照”。好,我就決定去試試吧!

  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纔拿到我的護照,我以爲我拿到護照之後就可以去澳大利亞,但他們又告訴我,你還需要有簽證。我去了上海澳大利亞領事館,使館官員說,你需要到北京去簽發簽證,其實那時候去北京的費用對我來說是非常昂貴,但我還是要去試試吧。

  我去了北京,住在一個地下賓館,在7次申請簽證都遭到拒絕後,我第八次去申請,我對當時面試我的使館官員說: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我已經在這裏待了一個禮拜,已經嘗試了7次都被拒絕,我希望這次能申請到簽證。

  那個使館官員問我:你爲什麼要去澳大利亞?我說我的朋友邀請我去,他說不能發這樣的簽證給我,我們只能簽發給探親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學等性質的簽證。當時是沒有旅遊簽證的。

  我跟他講了我是如何遇到Ken 和大衛的。Ken找了一些新南威爾士的朋友幫忙,並向澳大利亞駐中國大使館發了一個電報。當時那個使館的人就說, “你真的想要這個簽證嗎?”我說當然想要”他就說”我能5分鐘後給你。” 我就這樣終於拿到我的簽證。這就是永不放棄的例子。

  我的澳大利亞之旅真正地改變了我。是我沒法想象這麼大的改變。我出生在中國,100%是中國製造。

  在紐卡斯爾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國,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思想,我們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那是1985年我認識的澳大利亞,從那年開始我知道紐卡斯爾大學。那是我第一次到訪這所大學。

  Ken沒有上過大學,但是經常和我談起紐卡斯爾大學。我不知道是怎麼原因,如果我足夠幸運,能夠成功,我總想我想要爲紐卡斯爾大學做點事情,因爲這是Ken經常提到的一所大學。

  每一次我們相遇,我們都會辯論很多的事物。他會說“Jack,你是瞎扯的,都是廢話!”即便那樣,他總是那般支持我。

  他知道我講話的方式,知道我幹起來會很不一樣,但他總是支持我,用他極大的好奇心與善意去支持我。

  我學到的是,你在書本上學到的、你的父母告訴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當我回到大陸的時候,我完全是另外一個人。

  沒有那29天我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我可能只會像其他中國人的方式去思考。這也是爲什麼我們決定成立Ma-Morley獎學金,以支持即幫助一些年青人、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的人。

  我想要感謝Ken Morley和他的家人對我的幫助、支持、和理解。

  過去的30年,我一直懷着感恩的心生活着,希望有一天,因爲這份友情,我可以成爲像Ken Morley先生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我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希望可以在未來一直做下去。

  我是一位教師,我在大學教了六年書,我叫我自己CEO,首席教育官。這花了很多時間和衆人分享我的經驗。我不怕別人不同意我的想法,但我會說這是我相信的事情,這是我見到的、我經歷過的,我想跟大家分享。

  在大陸,我的基金會每年支持了超過100位鄉村教師,這個是因爲在大陸有六千萬的孩子生活在農村地區。我們覺得也要找個方法去支持這些老師們。紐卡斯爾這個獎學金是我在海外的第一個獎學金,我也視紐卡斯爾爲我的第二個故鄉。

  在過去,這個世界是知識驅動的。人類和機器會有很大的競爭但是未來人類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取得勝利。你可以從學校和書本學到知識,但是智慧,只能通過經驗得到。所以我認爲Mr Ken Morley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同時,我希望這個獎學金能夠聚焦未來。聚焦在生活,聚焦在學校和書本以外的事情。我們希望能提供超出經濟支持範疇的幫助,我們希望能夠讓他們走出大學,走出自己的國家、去世界各地看看,並通過這些經歷擁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希望成功,你得有EQ,如果你不希望失敗,你得有IQ。但如果你希望受到尊重的話,你要有 LQ,愛的智慧,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這裏的學生們都會記得這三個Q。這是我從與Ken Morley 先生討論中學到的。

  這個獎學金會幫助更多的人,我們需要的確需要很多聰明人,但我們更需要更多有擔當的人,爲社區、社會、國家和世界承擔責任的人。

  拿到獎學金的學生,他們不是我和Morley 的大使,我們更希望他們成爲宣揚勇氣、責任和智慧的大使。這個獎學金帶有我的名字,這真的是我莫大的榮幸。

  有Ken做榜樣,我希望可以做得更好。我也會繼續提升我自己。

  謝謝紐卡斯爾大學爲這個獎學金成立做出的貢獻。成立一個基金是很容易,但要不斷的去改進一個獎學金是不容易的。去支持有心的年青人是不容易,真的非常感謝大學對這個基金付出的努力。請隨時指出我可以改善的地方。每5年,我會親自審覈獎學金的情況,能如何做得更好。

  在紐卡斯爾大學,我們和基金會分享一致的信念。我們也很高興可以支持當地土著居民的文化。

  追求社會公平,卓越和責任、創新和持續性都是我們共享的信念,這也是Morley他們跟我過去30多年分享的理念。讓我們一起努力幫助更多年輕人。非常感謝!

  附David Morley致謝全文:

  我叫大衛。莫利,我代表莫利家庭來發言。我們很榮幸今天來到這裏。

  如果我父親仍在世,看到馬雲在這裏爲紐卡斯爾大學做捐助,他應該會非常驕傲和感動。

  我父親沒有上過大學。他是一個貿易商和電工,在經濟大蕭條前出生。他並沒有時間入大學唸書。

  但父親有着洞察未來和社會發展的視野。他對於中國的興趣便是他對未來洞察能力的最好證明。

  1970年代他加入澳大利亞中國友好協會,1980年代我們到訪杭州。我們住在西湖邊的一個酒店裏,在那馬雲與外國人交談以練習英文。

  馬雲的爸爸拍下了這張有趣的黑白照片。

  其實對我們而言,挺難和我們的朋友解釋,爲什麼我們去中國而不是去迪士尼樂園或是黃金海岸。

  父親對新的經濟形態很有興趣。爲馬雲的信修改英文,鼓勵他說英文,並邀請他來紐卡斯爾旅行。他動用了一些人際關係,作了大量的書面準備工作。

  但我們相信不管馬雲是否遇到父親, 他都可以實現他的夢想的。

  我們將持續關注他,爲他及他身邊的人去尋找每一個可以放大成功的機會。

  我的父親每隔一年就去一趟中國,這對於他來說並不會帶來太多的麻煩。如果他需要找到什麼特別的東西,那麼馬雲會知道找誰去要。

  很高興馬雲這次成就了這個機會。

  馬雲和父親的友誼是愉快的,同時也充滿挑戰。

  我們希望這個獎學金的受惠者以後可以啓發及鼓舞其他人,共同創造一個更和平的世界。

  父親一直關注本地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看到經濟有困難的學生受惠,他一定會很欣慰。父親如果知道這個獎學金致力於創造一個可持續的未來,他也會很欣慰的。

  馬雲的成長史,居然也這麼勵志!

  對於這個故事,你有怎樣的見解?

  歡迎在留言處發表您的見解

  來源:思想聚焦(ID:sixiangjujiao-weixin)

  ▼「快速訂閱哈考網信息,點這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