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更多時候決定審美。實力越強的拍賣公司,越能左右秋拍瓷器的流行風向標,各領風騷兩三週。

胭脂紅出場,北京匡時是幕後導演。

清雍正 胭脂水釉菊瓣盤(一對)

直徑:16cm

成交價:713萬元人民幣

昨天晚上,一對清雍正胭脂水釉菊瓣盤落槌成交,成交價爲713萬元。之前的最高估價爲300萬元。

這對紅盤子也是匡時本季秋拍瓷器板塊的“封面作品”,將近一個月前就已經在圈內傳開......

從結果上看,超出最高估價兩倍多,應該是好成績。但是,單從價格上看,似乎並不很高。

也許是大家的胃口,讓之前的宋汝窯和明嘉靖五彩罐吊的太高了。

既然紅盤子是本週的主角,那我們就說說單色紅釉瓷。

在品種繁多、百花爭豔的單色釉瓷中,高溫紅釉瓷的燒製難度最大。它難就難在以銅爲呈色劑,而銅的呈色不僅與銅的含量和釉的成分有關,對窯內溫度、氣氛變化和窯外天氣也十分敏感,如果溫度和燒製氣氛掌握不好,銅就會發黑、變綠,甚至產生“燒飛”現象無法顯色。

正因爲高溫“銅紅”釉如此難以“出彩”,唐宋兩代在國力鼎盛時期也燒製不出呈色純正的紅釉瓷。如唐代長沙窯的“銅紅”釉執壺紅中帶黃,宋代鈞瓷紅中泛紫或泛青。

到了元代,聰明的陶瓷藝人創燒出著名的釉裏紅瓷器,並在此基礎上經無數次摸索、試驗,終於燒製出高溫“銅紅”釉瓷器,但成品極少,且釉色尚不夠純正,目前元紅釉瓷器的傳世品也十分稀有。

首都博物館陳列着一隻元代紅盤子,紅色顯得有點幹。

元 景德鎮窯紅釉印花龍紋盤

元朝的確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之前玩造型、氣質;之後就是拼色彩了。

中國人自古喜歡紅色,到現在依然如此。

紅顏色的瓷器,古人一定苦苦追求了好幾百年。終於在元朝時實現了。儘管還有很多瑕疵,色彩還原也不飽滿,但畢竟是把紅色的器物捧在手裏了。

二百多年後,數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明朝人完成了中國紅的追求,鮮紅釉誕生。

明宣德 鮮紅釉僧帽壺

明永樂 鮮紅釉盤

明正德 鮮紅釉盤

明正德 仿宣德款鮮紅釉盤

明宣德 祭紅釉盤

真正釉色純正,鮮紅豔麗的“銅紅”釉瓷器出現在明初永樂、宣德時期,學術界一般稱永樂時期的紅釉爲鮮紅釉,稱宣德時期的紅釉爲祭紅釉,無論鮮紅釉還是祭紅釉,都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峯之作。

永宣紅釉瓷不僅是後世難得一見的極品,在當時也已萬分珍貴,其價格已同宋代官窯相仿。

而永樂鮮紅釉又在宣德祭紅釉之上,正如明人王世懋所說的:“我朝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爲貴。其時以棕眼、甜白爲常,以蘇麻離青爲飾,以鮮紅爲寶。”當時還有“永器鮮紅最貴”之說。

明嘉靖 礬紅釉梨式執壺

到了嘉靖年間,因用於燒製高溫“銅紅”釉的紫英石料已斷絕用完,只能以低溫的礬紅釉替代。礬紅以鐵爲呈色劑,故又稱“鐵紅”。明代礬紅器多以刷抹方式塗於白釉上,可見刷絲痕,又稱“抹紅”。

從此以後,高溫“銅紅”釉中斷了100多年,至清代康熙時期纔再度燒成。

清康熙 郎窯紅釉琵琶尊

清康熙 郎窯紅觀音尊

清康熙 豇豆紅釉萊菔尊

清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清雍正 霽紅釉膽式瓶

清雍正 霽紅釉玉壺春瓶

以上這麼多紅顏色,最後,本文的主角——胭脂紅該出場了。

清雍正 胭脂紅釉小高足杯

直徑4.7cm

成交價:345萬元

這也是昨晚匡時秋拍上拍出的另一件胭脂紅。

胭脂紅釉分深、淺兩種:深色稱胭脂紫,淺色稱胭脂水。我們本期的主角就是淺顏色的胭脂水。

清雍正 胭脂水釉碗

胭脂紅釉器物,創燒於清朝康熙晚期,尤以雍正、乾隆時期燒造的產量最大,質量最精。因爲其釉色瑩潤亮澤,就像是施了胭脂的女子的面容而得此佳名。

胭脂紅釉是一種以微量金元素爲着色劑的低溫紅釉。這類器物多以小件爲主,多見杯、碗、水盂之類。

清雍正 胭脂紅釉盤

這些小盤、小碗和小碟,穿越時空來到今天,用誘人的高顏值告訴我們,古人的生活有多麼精緻。

僅憑釉色裏用黃金來呈色這一點,即便金含量並不高,你也能深深感受到我們的古人,爲了追求美而不惜一切代價了,好土豪好奢侈。

紅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