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餐廳相繼迎來出海潮

近日,網絡上除了都在鋪天蓋地談論“雙11”節後相關內容之外,一則沙縣小喫在美開業首日僅三小時便關張的消息,也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據媒體報道,原來這家開在美國紐約的第八大道上的沙縣小喫,關門原因只是因爲生意太過火爆,餐食被顧客一搶而空,因此店主不得不關門。

事實上,近些年來已有不少中國餐飲走出國門,並且在國外也獲得一定的歡迎。談到這些問題,美食評論家劉德躍認爲,雖然現在新的中餐出海潮正在興起,但是國內品牌走出去面臨的困擾障礙還很大。因爲,雖然中國菜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市場化進程,但是其中的儀式感、文化意味、匠心精神、管理標準都還缺乏整理。

中國餐飲“三巨頭”海外人氣火爆

一直以來,沙縣小喫、黃燜雞米飯、蘭州拉麪被戲稱爲中國餐飲“三巨頭”。憑藉着快捷方便,種類多口味好,迅速佔領飲食快餐行業,開遍中國大街小巷,紅火了很多年。近兩年,隨着在國內餐飲界熱度的下降,沙縣小喫、黃燜雞米飯、蘭州拉麪陸續選擇出海另闢蹊徑,沒想到竟然廣受海外消費者的喜歡。

11月初,沙縣小喫在美營業僅三小時就關門的消息引起網友熱議。據瞭解,這家開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新興華人區繁忙路口的餐廳,每天從早上8點營業到晚上11點。午餐時間是客流高峯期,顧客多得要排隊拿號。也有許多人會打電話訂餐,然後再到店裏自取。忙的時候,出納機每兩分鐘就會出一單餐。開店僅一個月,生意就如此火爆,這是店長邵彬芳沒想到的。“我們開業第一天,三個小時就關張了,原因竟是顧客太多,餐食被一搶而空,”她說。“我們原本上午11點纔開門,但沒過幾天就有顧客反映:‘能不能早點營業,如果早飯能喫上沙縣小喫就太好了。’”

而據媒體報道,即便在非客流高峯期的下午4點走進這家餐廳,店面裏僅有的十張餐桌也座無虛席。

這不是沙縣小喫第一次在海外如此受歡迎了。今年9月8日—9月9日,沙縣小喫應邀參加由中國駐日大使館在東京舉辦的2018年中國節,連續兩天均迎來了排長隊的盛況。值得一提的是,相當多的日本客人都衝着“名與實”都有新鮮感的沙縣小喫,紛紛圍在了展位周邊。

不止沙縣小喫,蘭州拉麪也在日本有着超高人氣。據蘭州市委宣傳部官方微博“蘭州發佈”的消息,在東京的神保町營業的馬子祿牛肉麪,拉麪師傅是個百分之百的日本小哥。小哥在中國留學的時候,愛上蘭州拉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爲了學做拉麪的湯頭,還在老字號拜師學藝。然後在日本東京開了自己的蘭州牛肉麪,要讓日本人也喫到如此“人間美味”,根據媒體報道,蘭州拉麪更被不少日本網友戲稱爲“神仙拉麪”。

另外,中國餐飲“三巨頭”中的黃燜雞米飯,也在美國和日本相繼開店,甚至因爲生意過於火爆導致排隊時間太長,引發海外消費者的吐槽。

中餐廳出海早有淵源企業越來越注重標準化

中國餐飲“三巨頭”在海外的成功,並不是個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過一段時間,就有一次中餐出海潮。從以往出海的中餐看,中餐、小喫佔據一定的市場。而2017年中餐廳出海達到頂峯。阿香米線、大龍 、味蜀吾、小龍坎、麻辣空間、劉一手等,海外店依次落子,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這些華人聚集較多的海外市場。

美食家劉德躍介紹,在此之前,中餐出海已經有過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在160至190年前,我國廣東、福建等地移民在國外開設的中餐館,以中國傳統的小喫爲主,家庭作坊居多;第二次,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當時不少國營餐飲品牌,比如全聚德、東來順等,首次開拓海外市場。但因爲對海外市場缺乏瞭解,基本上不是關店,就是經營不善;第三次,是2010年左右。當時在國內有影響力的中餐、火鍋品牌,開始探索海外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華人比較多的國家。第四次,也就是近幾年,從2015年就有了苗頭,2017年市場熱度正式開啓,以新興的餐飲企業家爲主,逐步實現了海外開店。

而這次中餐出海,也有了跟以往不一樣的市場特點,憑管理出海,標準化程度更高。“以前,很多海外華人開了餐廳,就稱自己是中餐國際化。有那麼多中國餐館就能叫中餐國際化?”西貝董事長賈國龍說,不能叫,當下中餐海外市場拓展,更應該是中餐品牌的國際化,它應該是帶着管理、帶着品牌出去的。 ”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7年起的這波中餐出海多以火鍋爲主。大龍 董事長柳鷙解釋到,因爲火鍋最容易標準化,也最容易實現統一管理。比如,火鍋的底料可以從國內配送,保證全球統一輸出。

法律法規先行更注重品牌影響力

“要想走出去,你的思想一定要轉變。”宴遇創始人傅乙晟表示,不能用中國市場的思維來做國際市場,法律法規要先行,該摸透的當地法律法規、勞工法、裝修流程等,缺一不可。”

麻辣空間總經理朱鴻豔介紹,當時麻辣空間在墨爾本開第一家店時,光籌備就達一年時間之久。“之前底料進口澳洲時,除了中國海關出口相關手續外,還需要提前提供樣品給澳洲海關指定實驗室檢驗,保證包裝合格,成分的農藥和微生物不超標,不含違禁品。其次裝修方面,首先完整的圖紙需要政府審批蓋章,涉及到的消防、水電煤、廁所大小數量、殘疾人通道等要求,圖紙蓋章通過纔可以進行施工。施工完成後也有註冊的buildingsurveyor(建築測量師)來驗收蓋章,纔可以拿到營業證書。餐館的衛生許可證是在餐館施工完成後,由政府衛生部門來驗收,並檢查員工的相關衛生培訓證書。另外還有專門申請酒牌,這要由當地另外的職能部門審批,張貼告示。”朱鴻豔女士表示,有了第一家店的示範,之後在墨爾本就容易許多。

也有餐飲品牌負責人表示,即使在海外,品牌影響力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海底撈在悉尼一個華人聚集區開店,就收到了一個商場的邀請,甚至給了不少數額的裝修補貼。對方透露,在國際市場上,品牌影響力的打造更加重要。

因地制宜品牌開始考慮“融入”

在這一波的海外市場擴張裏,不少品牌已經開始逐漸改善華人消費佔比90%的市場狀況。

比如劉一手巴黎的店,外國消費者已經佔到四成,墨爾本的麻辣空間,中國消費者與外國消費者佔比對半。

宴遇創始人傅乙晟說:這其實就是當下中餐出海最大的一個變化。很多中國餐飲品牌開始尊重國際文化。未來,宴遇也會走出去。而宴遇就要做符合西方主流市場文化的嘗試。

除此之外,食材本地化,也會促進品牌的融入。比如大龍 火鍋,在海外有些食材就近解決,畢竟當地牛羊肉都是很好、很有市場的。

賈國龍表示,在海外市場,一定要研究當地消費者的習慣。品質感、健康屬性,這些都是消費者的需求。“運用當地原料、中國工藝來做。迎合當地消費者,這是中餐國際化肯定要做的。 ”

出海企業的短板在於國際化表達

然而,不是所有中餐廳出海都能大獲成功。早在2017年眉州東坡董事長王剛就坦言,眉州東坡在美國投資超過2000萬美元,最高峯時月虧損額高達數十萬美元,儘管企業在美國的經營逐步步入正軌,門店數量也拓展到4家,但月虧損額平均依然在10萬美元左右。

這也說明,海外的品牌的生存狀況是有待檢驗的。

美食評論家劉德躍認爲,雖然現在新的中餐出海潮正在興起,但是國內品牌走出去面臨的困擾障礙還很大。因爲,雖然中國菜經過二十多年的市場化進程,但是其中的儀式感、文化意味、匠心精神、管理標準都還缺乏整理。“拿出去我們喜歡喫的菜式,外國人就喜歡嗎?不一定。”劉德躍說。“我們現在還不一定能夠找到合適的中餐文化解讀,包括包裝上、宣傳推廣上,其實都還談不上到位。”“現在的中餐在海外,很多還掛着大紅燈籠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這其實就是當下中餐品牌表達的誤區。”莆田創始人方誌忠說,像大董用西餐的方式做中餐,讓外國人感覺更容易接受。這就好比,一箇中國人穿西裝說英語,自然更容易跟美國人廝混到一起。鼎泰豐就是穿中山裝,用英語,說中國文化。與此同時,方誌忠認爲,未來中餐出海,需要提煉中國元素,而不是拿太多元素來裝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