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堯 攝

山大路標誌性的建築——科技市場老廳依然接待着八方來客。 記者郭堯 攝

“我記憶中的那個山大路,快要死了。”從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畢業10年之後,嶽子明重返母校,再逛山大路,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山大路之於濟南,乃至整個山東,都是很多人IT科技的啓蒙與初戀。在這裏有一種記憶,是兒時的隨身聽,中學時的MP3,大學時的手機和組裝的第一臺電腦……只是這一切都已成過眼雲煙,好在這不是終點,而是涅槃必須經歷的痛。

破敗樣子,讓人一聲嘆息

見完老同學後,嶽子明再逛山大路,記憶中的餐飲區正在施工,又尋找老轉村酒店,也不復存在。旁邊妻子開起玩笑:“老嶽,這不是你的地盤嗎,老聽你說起,好像是宇宙的中心,怎麼連個喫飯的地方都找不到啊?”

是的,這是嶽子明的地盤,從本科到研究生,他在這裏住了7年。離開濟南10年,他已從青春學子變成油膩男人,山大路卻依舊如故,有些地方甚至還不如以前。百腦匯舊址——科苑大廈、山東高科技市場、齊魯科技數碼商廈等,要麼被圍起來施工,要麼被拆除;科技市場二期雖然還存在,但門頭店都已關門……

這些曾經讓無數草根英雄熱血沸騰的地方、財富像潮水般湧來的商場,在這一刻變成了永恆的記憶,只有忙碌的建築工人,給它留下最後的尊嚴。科技市場老廳,這棟山大路標誌性的建築依然接待着八方來客,但它破敗的樣子,讓人一聲嘆息,似乎記不起它曾經人聲鼎沸的樣子。

“此時此刻,山大路更像一個暮年老人,不久於人世。”嶽子明說。

工業廢墟上生出IT幼苗

“不破不立,誰又能說如今的大拆大建不會孕育着希望,意味着重生呢?”作爲山大路老人,佳匯數碼創始人王軍天生樂觀,“只要濟南人不甘落後的精氣神還在,就有希望。”

二三十年前的山大路,不也興起於工業廢墟之上嗎?彼時,濟南也像現在這樣,調結構、新舊動能轉換,只不過當時稱作抓大放小、退二進三,一批紡織、無線電、機牀等傳統企業陷入困境。

身爲濟鋼信息中心技術員的王軍開始在山大路與解放路交叉口“攢機”,當時還沒有科技市場,卻已聚集了諸如正達、魯泉、樂達、奮高等門頭店,當然還有如今大名鼎鼎的浪潮。

濟南是如何孕育出電腦IT這種世界前沿的科技生態圈?“歸功於浪潮,它培養了濟南第一批電腦人。”學電腦出身的張新民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在浪潮智星、自動化、微電腦領域工作的人出來創業。

“正是這批浪潮人讓我們這些門外漢感覺電腦沒那麼高大上,就像打一套傢俱,買來配件,插起來就行了。”王軍說。

酒水市場變成“濟南硅谷”

配件從北京中關村進貨,張新民依然記得那段崢嶸歲月:“爲防止被偷,把現金縫到褲腰裏,坐一晚上火車,再倒大巴車,到鼎好電子城、海龍電子城選貨。”

“一倒手的事兒,100%利潤率,誰不幹?”王軍依然記得山大路上湧現出的第一批風雲人物,孫德貴、趙玉海等。

時間來到中國互聯網元年——1997年,這一年的北京中關村,丁磊創辦了網易、張朝陽正在籌辦搜狐,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網站上,體育論壇正火。只是這一年的馬雲,第一次創業失敗;馬化騰還是深圳一通訊公司員工;李彥宏則剛去硅谷一搜索引擎公司。

同樣在1997年,山大路上一棟剛剛建好的大樓,原準備做酒水批發市場,卻突然改變命運,以濟南科技市場之名公開招商。

看到這裏人們或許可以理解,山大路科技市場並非無厘頭地橫空出世,而是冥冥之中有種必然。

“草根富豪”生產基地

遠在北京中關村、與劉強東相鄰的張即兵注意到這一變化,回到濟南老家做影碟機代理商。

後來山大路的火爆程度,70後、80後都有切身體會,科技市場一期、二期,老廳、新廳,百腦匯、宏圖三胞、賽博廣場、華強廣場……幾百米的道路上,星羅棋佈着十幾家大型賣場,銷售人員每天小跑着調貨、取貨、送貨,幫這條道路上的財富流淌到山東各地。

“這個行業必須快跑,跑慢了,兔子尾巴會被砍掉,再慢了,半條後腿就沒了。”張即兵笑着說,科技日新月異,今天賣不掉,明天就降價,後天就過時,只能當垃圾處理。

鼎盛時期的山大路與北京中關村、深圳華強北並稱爲中國三大電子科技市場。不過如今衰落,山大路人開始思考:我們過去真有那麼牛嗎,產品配件需要從中關村、華強北進,充其量只是省級銷售商,怎麼可能會與之齊名?

無論如何,靠着這種速度與激情,在房地產行業剛起步的年代,也沒沾企業改制的光,山大路依舊造就了一批批草根富豪。

傳統模式“生的偉大,死的活該”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回憶事業上升期,總讓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談到山大路何時走下坡路,比較一致的觀點是2009年,之後來逛的人越來越少。科技市場一樓黃金鋪位開始賣珠子、鐲子;華強開了眼鏡市場;賽博設了電影院、開了餐飲;百腦匯直接退出,跟濟南說“再見”;數碼港大廈開業,甚至沒有3C業態……

“這應是全國電子產品一條街通病,非山大路獨有。”張即兵說,在中關村,曾風光無限的中關村e世界、海龍電子城等不也都關了嘛,就連車水馬龍的中關村大廈也變成雙創基地。

科技街一直走在IT前沿,爲什麼抓不住電子商務這一歷史性機遇,反而被草根出身的馬雲、劉強東反超?張即兵一語道破天機:傳統商家們太不願意放棄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超額利潤了。

前些年去過山大路、中關村的人都有這種感受,同樣的產品,問幾個櫃檯幾個價格,甚至會出現強行拉客、非法導購、價格欺詐、服務欺詐等現象。因此當人們看到科技街落寞時,用了一句刺耳的話:“生的偉大,死的活該。”

打造科創大街,將分三期推進

面對困局,一部分山大路人轉行,投資房地產、餐飲;還有一些堅守做“堅商”,但玩法已大不同。“原來租櫃檯針對個人賣產品,現在租寫字間面向單位賣服務。”張即兵說,傳統模式老去,新模式誕生。

王軍套用原淘寶商城廣告詞說:“山大路上沒人上街,不等於沒人逛街,很多交易,普通人看不見,可能打個電話發個微信就完成了,不用再到現場。”

普通商家在改變,大的商城也在探路,比如科苑大廈,已經掛上“保險產業園”的招牌;科技市場二期,則掛上“山東省人工智能物聯網衆創平臺”。“這叫騰籠換鳥。”山東人工智能物聯網衆創平臺董事長孫元強說,原來單純銷售電子產品的路子走不通了,就得換個路子,他找到的方向是吸引全國人工智能企業在這裏設分支機構,搞研發,讓山大路實現從賣產品到賣方案的轉變。至於原來的商戶,大多搬到了科技市場一期、華強、賽博等。

歷城區的那段山大路,一個兼具城市更新、產業提升、新舊動能轉換等多項特點的科創項目已經啓動,由萬科負責,打造科創大街,將分三期推進。山大路科創大街的目標是打造爲最酷、最時尚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目前,很多項目都在施工改造中。

只是山大路成名的起點——科技市場老廳,巋然不動。

原標題:進店"攢機"時代漸遠 山大路IT光環漸褪 科創新衣待披

值班主任:李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