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馨

我第一次看餘華的《活着》,是在高中時期。當時第一次看到福貴這樣的主人公,他是不求上進、自恃爲富家公子,不體貼民衆疾苦。故事一開頭他以嫖、賭敗光了所有家產,而後開始了一家人的辛酸生活。當年覺得如果他一開始能夠上進、有責任心一點,或許故事的結局不會這樣悽慘,而最近再來細讀,卻覺得這樣的情節歷程就是作者想要呈現的,作者想利用福貴這樣一個人物來體現時代的變遷,企圖用福貴這樣的冰山一角來暗示中國探索道路上的曲折變化和普通羣衆經歷世事後的平淡。

再看《活着》,我對故事裏的主線人物是懷着一種同情和傾佩的。

對於富家子弟出生的福貴,雖然在一開始敗光了所有家產,但是他的轉變也值得人深思。對於他來說,從一個只知揮霍的敗家子到承擔家庭責任的頂樑柱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就像習慣了紙醉金迷,再給你粗茶淡飯,你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福貴的一生是時代的見證,他感受到了從內戰到文革結束期間的辛酸苦難、送別了所有歸於塵土的家人,最後獨留他一人,與“福貴”相依爲伴。

故事裏,富貴從有到無、家人從有到無、磨難從有到無,最後剩下的,只有活着。

故事裏面,我特別喜歡家珍和鳳霞,她們是中國傳統女性的代表,勤勞、忠貞、獨立的品性是她們的獨特色彩。她們的結局都是“國家病”導致的,作者筆下的她們爲時代而亡。家珍的離家歸家表現了她對愛情、對家人的堅守;得知軟骨病後的不肯相信揭示了她爲家人操勞的本質;最後的離去也實在令人心酸。而鳳霞,聰明勤懇、與人爲善,卻和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有慶同樣死於醫療的落後,實是令人痛心。

最後,再來說說福貴吧,從有慶被抽血過多而死到苦根食豆過多而死,福貴送走了所有的家人。在他去買牛的那一段,我覺得他看到那頭看似瀕臨死亡老牛的時候,審視的是他自己的生與死。有人說,當所有人都離你而去的時候,活着也沒有了意義,與其如此,爲什麼還要活着?

我也曾經思考過這一個問題,我也沒能的出確切的答案,我只是告訴我自己:或許福貴看到這頭牛就像看到了自己,他希望自己陪着自己活着直至生命終結;再或許,福貴已經已經體會過了太多的辛苦,最後的活着只不過是一種平淡的存在,是一種歷經滄桑的成長後對所有的一切都如釋重負的人生態度。

《活着》是一本讀起來有點沉重的書,讀的時候只感覺人物難過和無奈,但放下書細細思考,又能體會到一種當時時代的特點。《活着》爲讀者展現出了特定時代的冰山一角,留給我們探尋的餘地,也引發我們對世事變遷的一種思考。文字雖短,情意綿長。

舊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的生活有着不同的方式來活着。最後,借用書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