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作为沉默的‘杀手’,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由于治疗不及时而导致肝硬化,后期甚至发展为肝癌,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专家表示,丙肝的治疗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丙肝常常被忽视

多数患者感染上丙肝病毒后没有任何症状,未能及早进行筛查和治疗,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在感染15~20年后,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在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中,20年内出现肝硬化的危险为15%~30%。严重的丙肝甚至会发展为肝癌。如果早期将丙肝病毒清除,能有效制止肝硬化的发生,也会远离肝癌。

丙肝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有些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往往会被大家所忽视,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文身、文眉、文唇、打耳洞等都可能会感染丙肝病毒,有这些经历的人群需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

随着大众及医务人员对丙肝的认识不断提高,现在一般的住院患者都要进行“病毒快检四项”检查,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检查,通过这些检查有效地检测出丙肝患者。

积极筛查,尽量早期发现

丙肝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不自知。同时,丙肝具有传染性,隐匿的丙肝患者会成为危险的传染源。因此丙肝的防控是一个全社会要作出努力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提高筛查率和治疗率。

现在已经有了可以治愈丙肝的药物,但是由于发现率较低,尤其是一些特殊高危群体,例如静脉吸毒者更具有隐蔽性,使得检测率、治疗率较低。如何发现隐藏的丙肝患者,给予他们规范治疗,是当前丙肝防控中的关键工作之一。世卫组织提出了要在2030年前在全球消除肝炎,在丙肝领域,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检测和治疗覆盖率低这一问题。

那么,该如何提高丙肝感染者的检查率呢?专家认为,为了找到更多的丙肝感染者,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众尤其是丙肝高危感染人群知晓丙肝这种传染性疾病,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筛查。丙肝高危人群包括:在1993年以前有过输血或单采血浆经历的,曾使用过非一次性注射器或针头的,在不正规的场所有过口腔治疗、文眉文身经历的,有不洁性行为的,这些人群都应主动去筛查丙肝感染。

其次,还需要科学工作者从技术的角度去研发更方便检测丙肝的技术,让丙肝检测便于普及和推行。

药物创新为治疗带来新选择

丙肝病毒有多种基因分型,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和人群差异。我国主要以1b型病毒为主,其他类型的相对较少。当然对于一部分特殊丙肝群体,可能会重叠两种基因分型,或者还存在一些检测不到的基因类型。

过去丙肝的主要治疗方式需要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然后再根据分型进行药物治疗。主要采取注射干扰素的方式治疗丙肝。干扰素的经常使用会引起不良反应,例如发热、身体酸困,对于同时合并精神疾病、甲状腺疾病对患者有更明显的不良反应。更为重要的是,干扰素对不同病毒基因型的患者效果不同,整体疗效不是很理想。同时,干扰素治疗方案周期长,很多患者很难坚持,影响治疗效果。除此之外,患者还需要做多项检测,例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自身免疫性抗体、眼底检查、肺部检查等,基本上每个月要复查一次,非常消耗患者的精力,而且过去的办法疗程长且不良反应较多,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并不适合。

现在,抗病毒药物是丙肝治疗手段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丙肝口服抗病毒药物陆续在全球上市,明显提高了治愈率,因此患者更应该努力较早开始治疗。而且,口服抗病毒药物不需要再联合干扰素,每天口服一片,按疗程服用12周,治疗周期大为缩短。目前最新的丙肝抗病毒药物,适合所有病毒基因型,患者可以不必检测丙肝患者的病毒基因类型,就能通过泛基因型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大大简化了检测流程。基本上只需治疗之前查一次丙肝病毒的量,治疗后三个月再查一次即可。

专家认为,越是简单便捷的治疗方案,对于基层地区,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越容易推广,而从我国的丙肝发病特点来看,大部分患者都集中在基层。新的治疗方案的推广,对我国丙肝防控工作意义重大。(综合新华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