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藝術復工|首爾畫廊界:線上無法取代現場,具象正在“復甦”)

當世界各地、尤其是歐美國家的畫廊仍因疫情而大門緊閉的時候,韓國首爾的多間畫廊已經重新向公衆開放。許多當地的藏家和其他觀衆開始“報復性”地外出,參觀一家又一家畫廊,對他們來說,線上觀展完全無法替代親眼見到作品的體驗。對於畫廊主而言,線上銷售也比不上線下那麼“高效”。另一方面,那些包含着直接與強烈的情緒的具象繪畫作品似乎正符合當下人們的情感需求,因而相較往常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我不會說一切都已走上正軌,”藏家Passion Lim在參加了首爾立木畫廊的比利·查理斯(Billy Childish)的繪畫展開幕式後說道。“但這是一個開始,”他補充道。

首爾畫廊界:線上無法取代現場,具象正在“復甦”

舉行新展的立木畫廊外Woohae Ch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的確,如果你忽略近一半出席者所戴的口罩,眼前的景象可能與新冠疫情前任何一處藍籌畫廊的開幕之夜無異。轎車源源不斷地向代客泊車處駛來,將那些打扮時髦的乘客放下。韓國經濟恢復如常,這看起來幾乎是超現實的。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畫廊與美術館依然關閉,人員流失,人們哀怨地問道,何時才能重新開門?以及,同樣關鍵的——這個新的藝術世界會是什麼樣?首爾,這座有着近1000萬人口、迄今新冠死亡病例僅爲2例的都市,正在提供一個可能的答案。

在立木畫廊開幕的前一天晚上,Lim已經去了以藝術爲中心的三清洞,參加了另外三場畫廊的展覽開幕。他從2月以來就在家辦公,如今開始帶着“報復心理”採取靈活的防疫方針。保持社會距離的法令將持續到5月5日,主要博物館的關門狀態將持續至5月7日,學校的復課仍在暫停中。但是,人流已經湧入了首爾的街道——有些人很緊張,有些人則在人行道上雀躍。

“跟人在一起並不會讓我覺得不舒服,因爲我相信政府對疫情的反應,”Lim說道,一邊從人羣中穿過,近60位出席者佔據着畫廊兩層共300平方米的空間。他指出,韓國的政策已被視爲一種國際模式:政府向每個人提供N95級口罩,檢測全面鋪開,對感染者進行徹底的接觸追蹤,並立即隔離任何接觸過感染者的人。

首爾畫廊界:線上無法取代現場,具象正在“復甦”

在畫廊內,人們未必“保持社交距離” 圖:Woohae Ch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立木,一位畫廊工作人員盡職地記錄下從前面進來的每個人的姓名、地址和電話,以防之後發現有人在開幕式前接觸過病毒。然而,隨着全國日感染率降至個位數,Lim似乎對尚存的風險並不在意。他的口罩拉到了下巴以下,而人羣中的其他人則紛紛解釋,他們的口罩在車裏。

在Lim看來,眼下是檢驗你是否具有購買藝術品的能力的最佳時間,“因爲世界各地遭受疫情影響的藏家們正在以低價拋售那些非常好的藝術品。”

而在紐約,立木畫廊的聯合創始人樂睿昕(Rachel Lehmann)表示,她痛苦地認識到了市場活力的衰退。畫廊位於中國香港的分支已經重新開放,但是在總部曼哈頓的空間從3月13日起關閉至今。樂睿昕表示,由於業績一直下滑,她被迫對36名員工進行減薪和暫時解僱。儘管如此,作爲一名工作了數十年的藝術品交易商,也經受過一連串的不景氣,她把眼光放得長遠:這一切都會過去的。

首爾畫廊界:線上無法取代現場,具象正在“復甦”

立木畫廊的聯合創始人樂睿昕 圖:Jason Schmidt

“這是我在2008年、在9/11之後,甚至早在70年代末的歐洲,就見過的情況。”她說道。事實上,亞洲已經開始反彈。在疫情爆發前,她於2017年在首爾開設的分部佔到立木畫廊總收入的20%至25%。如今,在早先的停頓之後,許多富裕的首爾藏家重新加入了這場遊戲。

樂睿昕注意到,她在紐約的畫廊一直以來都代理着像李昢(Lee Bul)、徐世鈺(Su Se Ok)等韓國藝術家的作品。但是隨着他們的公共足跡擴大,湧現出越來越多韓國的當代藝術藏家。與立木畫廊勢均力敵的佩斯和貝浩登近年來也開設了他們的首爾分部。他們正在與韓國本土的畫廊競爭市場。

爲了回應這個焦慮的時刻,樂睿昕有意選擇了比利·查理斯的作品。“和我交流的人都在尋找真正真實的東西,而不是捏造出來的,”她解釋道,她描述了一種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作品的渴望,這樣的作品可以被視爲“生存工具包”。

首爾畫廊界:線上無法取代現場,具象正在“復甦”

比利·查理斯作品《Midnight Sun/Frozen Lake》 Billy Childish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and Seoul

查理斯的油畫作品筆觸有力,讓人聯想起梵高筆下情感飽滿的風景,他的肖像則具有蒙克式的表現力,他的風格無疑負責當下人們的需求。根據畫廊的數據,到上週五下午爲止,七幅查理斯作品中的四幅已售出,其中三幅由韓國買家購入,一幅則賣給了美國買家,這些作品的售價大約在2.4萬美元至3.3萬美元之間。根據Artnet的數據,查理斯的拍賣紀錄來自2018佳士得拍賣,爲5.625萬美元。

對於查理斯的藝術世界軌跡來說,沒有人比他本人更加喫驚。“這是一場只花了60年的一夜成功,”這位60歲的藝術家開玩笑地說道。他在位於英國羅切斯特(Rochester)的家中接受電話採訪,回憶起自己1980年時被英國負有盛名的聖馬丁藝術學院逐出的過往。當時,他堅持認爲藝術需要傳統的具象,而非抽象,他批評觀念主義,並主張以工人階級爲中心的激進主義來替代當時進入藝術理論的身份政治。爲此,他曾與老師和同學們進行過激烈的鬥爭。

“人們告訴我,我的態度,我和其他藝術家說話的方式,我對於藝術世界的觀點意味着我在藝術界永遠不會得到一席之地,”他津津有味地回憶道。雖然他沒有停止繪畫,但是在一段時間內,他開始更多地以歌手和吉他手的身份而爲人所知。

無論是在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外領導遊擊戰風格的抗議活動,還是搞砸美術館舉辦的特納獎(Turner Prize)慶祝活動中(並被人逐出),查理斯不曾停止對於當代藝術界守門人的公開批判。然而,奇怪的是,在過去的十年裏,他卻發現自己受到了其中一些人的追捧。“我很幸運,因爲我30年前認識的人開始掌權,”他說道。他指的是策展人馬修·希格斯(Matthew Higgs)和柏林藝術品交易商蒂姆·紐格爾(Tim Neuger)等長期以來的支持者。不過,他對於這是否預示着藝術世界會出現迴歸原初的大範圍轉變持懷疑態度。他若有所思地說道,後新冠病毒時代唯一的變化可能只是人們渴求不必坐在屏幕面前觀看作品。

首爾畫廊界:線上無法取代現場,具象正在“復甦”

畫廊工作人員請到訪者做登記 Woohae Ch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這無疑也是立木畫廊開幕式上的氛圍。“你得親眼去看這些畫,尤其是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收藏家的話,”31歲的Soh Ji-hye強調道。另一位年輕的觀衆Park Jung-mi同意這一說法,她從1月開始就一直呆在家裏,“但是今晚我終於走出了家門,”她說道,“親眼看這些作品和網上看完全是兩碼事。”

“線上銷售?沒那麼高效,”立木畫廊的資深總監Son Emma說道,對她而言,病毒已經在她的後視鏡裏漸行漸遠,她正在往前看,思考如何處理新的危機。她瞥了一眼手機,“匯率還不算很遭,”她面露喜色地說道。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

相關推薦
  • 藝術行業復工:展覽重開只是起點,行業復甦路漫且長
  • 線下觀影需求難替代 七成受訪者期待影院觀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