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通信光纜,作爲傳遞軍令的主要媒介,不僅關係着戰場指揮信息中樞的通達,更關係着導彈浴火騰飛的順利與否。在火箭軍方陣中,就有一羣爲導彈敷設"信息神經"、編織戰場信息"天網"的線路工程兵。近日,筆者來到這支部隊所屬45分隊施工所在地,探祕他們身後鮮爲人知的故事。


官兵踏着堅定步伐,走向施工現場

天色剛剛泛白,筆者就跟隨火箭軍某部47分隊分隊長楊立亮,坐着一臺解放車,沿着顛簸的盤山公路來到了他們的施工作業現場。楊隊長介紹說,今天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國防通信光纜工程的人工開挖、破碎、破河、頂路和埋放標石施工作業。

交談中,楊分隊長告訴我們,他們這支部隊組建於1965年10月,是火箭軍唯一一支擔負國防通信工程施工任務的部隊,官兵常年征戰在外,人員分散流動,部隊轉場頻繁,班自爲戰、排自爲戰特點十分突出。而且施工過程中人員十分分散,點位特別多,基本上每年轉場3到5次,大小轉場加起來有7到8次。

進行光纜線路路由勘測

隨後,筆者跟隨楊分隊長來到了人工開挖作業現場,作業坑內垃圾全部漂浮在水面上,臭味瀰漫。然而,臉龐稚嫩的戰士們面不改色,直接穿着雨靴下到作業坑裏挽起袖子用手清理髒物。

當被問及這樣的工作苦不苦時,操作手馮太強憨厚地笑了笑,回答說:"苦是避免不了的,雖然平時工作很累,但是既然選擇了當兵,就不能怕苦。來到部隊5年了,我學會了技術,也學會了爲人處世的方法,總之,感謝部隊這個大熔爐。"


運用機械化裝備加班加點進行開挖纜溝作業

"苦不苦,885;累不累,施工隊。"隨行的該部45分隊政治教導員李寧告訴筆者,像這樣的口頭禪還有很多,因爲施工環境異常艱苦,很多官兵就自創了一些諺語。

爲了激發官兵鬥志,他們還把官兵自創的這些諺語、感悟收錄起來,編製成《征戰風采錄》下發部隊。每年在老兵退伍、新兵入營的時候,他們還會開展一堂紅色教育課,引導官兵傳承發揚"特別能喫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通信工程兵精神,不斷增強官兵投身國防工程建設的內動力。


進行特殊地段人工開挖纜溝作業

分隊組建至今,先後參與完成多項重大通信工程建設和戰時通信工程保障任務,一次被評爲火箭軍"國防施工一級達標營",多次被評爲"陣地工程施工先進單位",湧現出"修理大拿"萬理、火箭軍"百名好班長"郭忠傑和"繡花班長"肖屹松等先進典型。

"哎哎,不對,這個地方深度不夠,再挖深點。"筆者隨着作業坑繼續向前走,在該部服役14年的線路員、四級軍士長楊寅,正蹲在作業坑旁指導作業人員施工,回憶起那次勘測線路的經歷時,他仍然心有餘悸。

2017年8月,楊寅在南方某地施工的時候,去巡查線路,需要查看管道,他就打開井蓋看管道通不通。不料,一打開蓋子,一條眼鏡蛇猛地躥了出來,楊寅差點兒就被咬到,他趕緊拿出隨身攜帶的蛇藥--雄黃,用竹竿挑着雄黃把眼鏡蛇嚇跑了……


進行破河機械開挖作業

"安全第一,質量至上。"是這支部隊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楊分隊長解釋說,他們施工作業中,最大的安全隱患,就是在橋樑吊掛、破河和路邊溝破碎等環節,極易發生墜石、泥石流和車禍等安全事故。爲確保官兵生命絕對安全,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嚴防事故發生,例如在施工作業段設置安全警戒,沿途放置安全路錐、安全作業警示牌、爆閃燈等。目的就是從源頭上抓好安全問題。


進行路邊放纜作業

上高原、入戈壁、闖莽林、踏雪原,工程部隊常年在大山深處、人跡罕至的地方執行國防通信工程施工任務,最難的就是各項保障工作。當筆者抵達另一個破碎作業現場時,挖掘機前面的挖鬥換成了破碎錘,正在狠狠地撞擊路邊溝裏的一塊"攔路石",現場"隆隆"聲不絕於耳,突然,挖掘機前臂顫巍巍抖了兩下,熄火了。

"讓我看看。"只見修理工馮力拿起扳手,摘卸螺絲,迅速打開挖機機箱後蓋進行檢查。5分鐘後,他發現挖掘機趴窩是由於液壓系統油路閥杆出了故障,緊接着,他給駐地某挖機修理廠打去電話,半小時後,地方修理廠就將配件送了過來。

運用機械化裝備進行路邊溝破碎作業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型裝備陸續列裝,這支部隊的施工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該部47分隊服役16年的代理排長、四級軍士長劉紅升,先後跟隨部隊轉場10多個省市,參與了30餘項國防通信工程施工任務,在談起今夕對比時,他介紹說:"以前,我們主要靠人海戰術,當時,一個連隊就一臺挖機、一臺風鎬和空壓機,施工的時候,大部分都需要靠人工作業來完成,一天施工結束,喫飯的時候手抖得碗都端不起來。現在我們一個連隊配備了不少高科技裝備,包括微型無人機、破碎錘、攪拌車、光纜接續機等等。如今人工作業越來越少,機械化施工程度越來越多,不僅大大減少了官兵的勞動強度,還提高了施工效率。"

進行破河人工敷設光纜作業

國防通信光纜鏈接着"地下龍宮",關係着戰略導彈的浴火騰飛,這支部隊始終把工程質量當作打贏的標準,無論環境多苦,他們的作業標準時刻未降。筆者來到了破河作業現場,只見官兵們脖子下方全部浸泡在河水中,隨着挖機在河底挖出一道纜溝,2名官兵屏住呼吸一頭扎進河裏,用水泥袋將硅管壓入挖好的纜溝……

破河作業小組組長齊帥博告訴筆者,他們在進行破河作業施工時必須充分考慮現實環境因素,因爲河裏水流有衝力,挖纜溝的時候,必須是一條向上遊的弧線,這樣過了十年二十年,也不會把光纜衝成反方向,同時也避免水流把光纜沖斷。

官兵頂着烈日,進行特殊地段人工開挖作業

強烈的責任感必定會催生強大的戰鬥力,2017年9月,這支部隊接到某大型演習通信工程保障任務,上級要求一週之內將30餘公里通信光纜以明線方式敷設完畢,他們採取2班倒、人停機不休的方式,加班加點進行戰鬥,終於在限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任務,保障了導彈發射的順利進行。

在施工現場進行重溫入黨誓詞,激發官兵鬥志

45分隊隊長劉新宇介紹說,作爲火箭軍唯一一支負責國防通信工程施工的部隊,施工質量關係着戰場"信息神經"的通達,爲確保建設工程高質量高標準,他們探索建立了"三檢四控"施工管理責任制度,叫響"陣地就是戰場,施工就是打仗"戰鬥口號,大力開展"建優質工程、當質量標兵"活動,官兵爭創精品工程意識不斷增強。今年以來,他們累計完成了200餘公里國防光纜施工任務,全部實現零問題移交。

天色剛剛泛白,筆者就跟隨火箭軍某部47分隊分隊長楊立亮,坐着一臺解放車,沿着顛簸的盤山公路來到了他們的施工作業現場。楊隊長介紹說,今天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國防通信光纜工程的人工開挖、破碎、破河、頂路和埋放標石施工作業。

交談中,楊分隊長告訴我們,他們這支部隊組建於1965年10月,是火箭軍唯一一支擔負國防通信工程施工任務的部隊,官兵常年征戰在外,人員分散流動,部隊轉場頻繁,班自爲戰、排自爲戰特點十分突出。而且施工過程中人員十分分散,點位特別多,基本上每年轉場3到5次,大小轉場加起來有7到8次。

進行光纜線路路由勘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