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羣島,位於我國東海和日本本土之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樑”。

琉球羣島

歷史悠久的漢文化影響---國號、文化、經濟

對於琉球羣島的歷史影響地位,毫無疑問,來自於中國的薰陶是最爲持久和深入。

首先是琉球的國號來源:隋朝,隋煬帝命人出海尋訪海外異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時,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爲其取名流虯。唐朝編寫《 隋書 》時,因“虯”意爲小龍,爲避帝王龍諱,將該地更名爲流求。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將該地美名以: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此後,琉球正式作爲該地的合法名稱一直流傳至今。

琉球本島在中國宋朝~明初時期處於“三山時代”,先後出現了中山王國、山南王國、山北王國三個政權,分別割據琉球羣島的中部、南部和北部,相互爭戰了近一百年。

琉球三山王國

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使者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同年中山國派使者嚮明朝上貢。第二年,山南、山北國也相繼派使者嚮明朝進貢,三國開始使用明朝年號紀年,三國正式成爲中國的藩屬國。

此後,三國不斷攻伐。

公元1392年,朱元璋派遣閩人三十六姓遷居琉球,這些人都具有一定的航海技能,用於方便琉球島與大明海上往來。閩人三十六姓來到琉球國後,得到上至王府和下到民間的極大尊重,成爲琉球王國裏一支享有特殊待遇的族羣,大多被委以重任,參與國家重要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並世代享有高官厚祿,甚至官拜相國,成爲琉球國中影響至大的名門望族。閩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叫“唐營”唐人聚居區。

閩人三十六姓

公元1416年,執掌國政的中山國世子巴志攻滅山北國;公元1429年,巴志率領中山國攻滅山南,一統琉球島。

公元1430年,明朝政府正式承認巴志統一琉球,明宣宗賜其姓爲“尚”,一改琉球此前只有名無姓氏的局面。

此後,琉球王國開始發展進入黃金期,但伴隨着明朝中期的倭寇海盜瘋起,琉球最爲主要的海運貿易受到影響,國力有所下降。

公元1469年(明成化 五年),琉球內亂,國王被殺,第一尚氏王朝滅亡。第二年,琉球王國管理宮廷財務的官員金圓被羣臣推舉爲王,改名尚圓並嚮明政府報備。公元1472年,明政府正式冊立尚圓爲王,第二任尚氏王朝開啓。

隨後,琉球王國開始向外擴張,相繼北上、南下征服其他島嶼。

明朝滅亡後,琉球王國在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由清政府完成冊封,從此琉球開始使用清朝年號紀年。

來自外部的侵略

隨着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各種海上侵略開始出現。

1853年,美國海軍開到琉球島;1854年7月11日,琉球王國與美國海軍將領佩裏以中、英文兩種文字簽訂開放那霸港口的條約《琉美修好條約》。

琉球王宮---“中山世土”四個字爲康熙所書

1855年,法國以武力脅迫琉球簽訂《琉法修好條約》。

1859年,荷蘭與琉球簽訂了《琉蘭修好條約》。

隨後日本開始明治維新,並加快了吞併琉球的步驟:

1872年,日本政府採用欺騙手段削琉球國號,改其爲“琉球藩”。

1875年7月,日本強令琉球王國停止對清政府的朝貢,並改用日本年號。

1879年日本宣佈琉球廢藩置縣,將琉球強行併入日本,設“沖繩”縣,琉球王國覆亡。

自1879年琉球滅亡至1885年間,大量琉球人流亡中國,開展“復國運動”。他們以福州、北京、天津爲據點,向清朝總理衙門、禮部和李鴻章、左宗棠等遞呈請願書,要求清朝就琉球問題向日本交涉。

但談判失敗,琉球王國使者林世功在北京總理衙門前自殺表示抗議。

此後,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在琉球問題上更無話語權。

現今的星星之火

二戰,日本戰敗。但在日本的負隅頑抗中,琉球人死傷慘重。

《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規定日本必須放棄侵略所得土地,只能保留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琉球被美國託管,琉球人開始尋求獨立。

1970年美日簽定《美日舊金山和約》,私相授受,日本竊取琉球。美國並且在琉球島設置駐軍基地,此舉從開始到現在一直受到琉球居民抗議。

琉球的抗議

至今,琉球羣島的主權未定,中國從未承認日本對其主權,而琉球也一直存在“琉球復國運動”。

2013年5月8日,《人民日報》第9版發表文章《論《馬關條約》與釣魚島問題》指出:“不僅臺灣及其附屬諸島(包括釣魚島列嶼)、澎湖列島要回歸中國,歷史上懸而未決的琉球問題也到了可以再議的時候”。

2013年5月8日《人民日報》

針對這個評論,中國羅援少將表示琉球是屬於臺灣列島的一部分,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絕對不是日本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