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臨潁老鄉北京歷史文化風景攝影(二)

攝影|文 陳羣有

六、故宮博物院

故宮神武門

北京故宮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稱爲紫禁城。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年),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面積約78萬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約16.7萬平方米,房屋8700餘間,高約10米的城牆和寬達52米的護城河圍繞四周。紫禁城建成後,先後住過明、清兩代共24位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紫禁城作爲封建皇宮的歷史終結。紫禁城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紫禁城分爲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1925年,內廷部分成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此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峯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午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

故宮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正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奉天門,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在明代爲皇帝早朝“御門聽政”處,清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帝入關後在此即位皇帝,並頒佈了第一道大赦令。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太和門,光緒十四年(1888年)毀於火,次年重修建。

故宮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兩代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始稱太和殿。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三大節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宣佈進士名次、命將出徵等重大活動都在此舉行。太和殿幾經焚燒、重建,現爲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後的形制。

故宮保和殿

保和殿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存主體樑架仍爲明代建築。明初稱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保和殿。明代,大典前皇帝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請少數民族王公大臣。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並相繼易名爲位育宮、清寧宮。順治皇帝大婚在此舉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裏成爲“殿試”的固定場所。

故宮乾清宮

故宮乾清宮

乾清宮於明永樂十八年建成,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乾清宮從明代永樂年間至清代康熙年間,一直是皇帝處理政務並居住的寢宮。清雍正帝將寢宮由乾清宮移至養心殿後,處理政務也隨之移至養心殿,但乾隆時仍於乾清宮處理政務。乾清宮又是明清兩代皇帝死後的停靈之地,以示“壽終正寢”。乾清宮內的“正大光明”匾後是清代雍正皇帝創立祕密建儲制存放儲匣之處,匣內藏皇帝選定並御筆親書的皇帝繼承人名字,皇帝死後,取下匣子共同驗證,由祕密指定的皇子即位。

故宮坤寧宮

坤寧宮是明代皇后寢宮。與前面的乾清宮分別爲傳統意義上的帝、後寢宮,“乾清”、“坤寧”寓意天清地寧,即天高明地博厚。坤寧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在的坤寧宮爲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瀋陽)清寧宮改建後的樣式,門不居中而偏東側,成爲有滿族特色的口袋式房。清康熙時將東側兩間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帝以及遜帝溥儀均在此大婚。西側四間爲薩滿教祭祀神堂,內設安放神像的環形大炕和製作祭品的煮肉大鍋等。

故宮慈寧宮

慈寧宮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行修葺並改建周圍建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爲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明朝慈寧宮爲前代皇貴妃所居,萬曆年間慈聖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萬曆帝鄭皇貴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清順治十年(1653年),孝莊文皇后始居慈寧宮,自此成爲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嬪等人隨居。慈寧宮主要是爲太后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后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此舉行慶賀儀式。

故宮儲秀宮

儲秀宮爲內廷西六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爲儲秀宮。明清時爲妃嬪居所,清晚期,慈禧太后也曾在此居住數年。清代儲秀宮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爲慶祝慈禧太后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爲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七、北京奧林匹克公園

奧林匹克公園

奧林匹克公園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地處北京城中軸線北端,總佔地面積11.59平方公里,集中體現了“科技、綠色、人文”理念,是融合了辦公、商業、酒店、文化、體育、會議、居住多功能的新型城市區域,在這裏成功舉辦了2008年奧運會和殘奧會。

國家體育場——鳥巢

鳥巢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南部,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體育場。工程總佔地面積21公頃(315畝),場內觀衆席約爲91000個。在這裏舉行了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田徑比賽及足球比賽決賽。奧運會後成爲北京市民參與體育活動及享受體育娛樂的大型專業場所,併成爲地標性的體育建築和奧運遺產。

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水立方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是北京市爲2008年夏季奧運會修建的主游泳館。它的設計是經全球設計競賽產生的“水的立方”方案,其與國家體育場(鳥巢)分列於北京市中軸線北端的兩側,共同形成相對完整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形象。水立方總建築面積80000平方米,長、寬、高分別爲177米、177米、30米,觀衆坐席17000座。奧運會後,水立方成爲北京市的新地標。

八、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距北京市區50多公里,在昌平區境內,全長4142米。它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年間及其以後又屢經繕治。居庸關長城是中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層巒疊嶂,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清代有“居庸疊翠”的美稱。居庸關長城地勢險要,古時就被稱爲“天下第一雄關”。

居庸關南關甕城

南關甕城呈馬蹄形,有重檐歇山城樓一座,高31.8米。甕城西側有城門通往外道,城臺上設有炮臺,外牆有垛口,內牆低矮無垛口,敵人進入甕城,主城門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甕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甕城裏,只能束手就擒,有“甕城捉鱉”之意,因此得名甕城。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

九、國子監

國子監集賢門

國子監又稱“太學”、“國學”,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它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代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十八年(1783年)增建“辟雍”,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佔地約28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爲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樓、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國子監與孔廟相鄰,構成“左廟右學”之制,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格、深厚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

國子監太學門

國子監琉璃牌樓

琉璃牌樓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爲教育機構設立的牌樓。“圜橋教澤”、“學海節觀”的橫額均爲乾隆皇帝御筆。

國子監辟雍殿

國子監辟雍殿

辟雍殿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爲國子監的中心建築,是專供皇帝講學的宮殿。辟雍與環水組成一體,形如一塊溫潤的玉璧,是中國傳統的爲人出事理念在建築形式上的體現。古代“璧”與“闢”爲通假字,也是“辟雍”名稱的切實來歷。辟雍是現存唯一的古代皇帝學宮。

國子監彝倫堂

彝倫堂元代稱爲崇文閣,是學校藏書的地方。明永樂年間重建,改稱彝倫堂。辟雍未建之前,皇帝臨雍講學,均在此設座。門上匾額爲清朝康熙皇帝御筆。

十、天壇公園

天壇公園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祁谷的祭祀建築羣,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存建築雖大部分爲清代所建,但其佈局爲明嘉靖設制後所遺。壇域面積273萬平方米,設內外兩道壇牆,南爲方形,北爲圓形,兩道壇牆將壇域分爲內壇和外壇。天壇是中國古代王朝現存等級最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壇廟建築羣之一。

天壇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成爲祁谷殿,原名大祁殿、泰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爲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祈年殿內有28根金絲楠木大柱,裏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間一圈12根寓意12個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時辰及周天星宿。

天壇皇乾殿

皇乾殿是祁谷殿的“天庫”。大典時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日在殿內供奉,祁谷大典前一日,皇帝親臨上香,行請神禮後,才由太常寺官員將神版以龍亭恭請至祈年殿內各神位陳放。該殿初建於明永樂十八年,爲五間廡殿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的大殿,殿匾爲明嘉靖皇帝朱厚熄御筆。

天壇皇穹宇

皇穹宇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是圜丘壇天庫的正殿,用於平日供奉祁天大典所供神版。嘉靖十七年改名爲“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爲今式。皇穹宇殿高19.2米,直徑15.6米,木拱結構,嚴謹、精緻,上覆藍瓦金頂,精巧而莊重。殿內天花藻井爲青綠基調的金龍藻井,中心爲大金團龍圖案,是古代建築傑作。

天壇皇穹宇和迴音壁

迴音壁是皇穹宇的圓形圍牆,因牆體堅硬光滑,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面連續反射傳播。如兩人分立於東、西配殿後迴音壁下,面對牆體輕聲對話,雙方均能清晰聽到,一呼一應,一問一答,妙趣橫生。

天壇圜丘

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臺上舉行“祁天大典”,俗稱祭天台。初始爲藍琉璃圓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同時變藍琉璃爲漢白玉欄板,艾葉青石臺面。圜丘的蹬壇石階、各層臺面石和石欄板的數量,均採用“九”和“九”的倍數,以應“九重天”。通過對“九”的反覆運用,以強調天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未完待續)

作者陳羣有爲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藝術攝影學會會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