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都领略过日军当年的“风采”。最经典的自然是那抹标志性的“卫生胡”,还有那支带刺刀的“三八大盖”,以及被日军视作武士精神象征的军刀。而他们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也是当时我军甄别敌我的重要依据,即军帽。


在国人印象里,当年日军的军帽左右两侧必然挂着两块黄布,看起来十分不美观,还没有防弹效果,俨如两只“狗耳朵”。并且,日军还乐此不疲,14年侵华战争下来,他们从未更改过这一设计。那么,这个“黄布”到底有什么好处,能让日军宁愿抛弃形象,也一定要戴上呢?

其实,这个黄布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军帽垂布”,其并非日军的独创,最早起源于法国。当年法国驻北非军团为了防止当地沙漠地区的烈日晒伤后颈,特意发明了这一军帽设计样式。


广泛运用后,法国人还发现这块垂布在行军时会随之上下摆动起到良好的驱蚊避虫效果。因此,后来明治维新时期,日军开始组建现代化军队时,便将这一设计套用了过去。

而起初的“军帽垂布”还和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不一样,是从左耳到右耳一整块包裹后脑勺的垂布,但由于这种通风效果不好,尤其在热天容易出汗和皮肤粘结。日军便对其做了改良,将一整块垂布分散成了4块,分别是左右耳两块,以及后脑勺两块。


由于我国并没有像北非地区那般炎热的沙漠和太阳,日军后来索性将后脑勺那两块专门防晒的垂布也去掉了,只保留了耳边两块,即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模样。

乍一看,这个垂布也就仅能驱蚊避虫,功能似乎相当局限,为何日军把它当宝呢?各位有所不知,其实驱蚊避虫才是战争时期最佳的保命手段。众所周知,蚊虫是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而疟疾这一传染病,自古以来就是恶名昭彰的“战场杀手”。


从古至今,疟疾就是让军队惨败的重要原因。历史上不可一世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就是在远征西印度时感染疟疾身亡,其未尝一败的马其顿方阵,也因为疟疾死伤大半。同样还有英勇善战的匈奴王阿提拉,在进军罗马帝国时,由于疟疾全军覆没。

即便是三国时期第一军师诸葛亮,在南征孟获时,也吃足了疟疾的苦头,甚至战争还未打响,军队因疟疾减员人数已达到了八成。有历史学家做过统计,疟疾夺去的生命比人类历史上所有战争加起来还要多。


由于没有针对性药物,一直到二战时期,疟疾依然在战争中扮演着致命杀手的角色。当时太平洋战场上,美日两军在东南亚热带雨林对垒僵持,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就曾感慨“我的士兵三分之一得了疟疾,三分之一在照顾疟疾患者,只剩下三分之一能作战。”


反观日军,由于他们军帽这两块垂布的驱蚊效果,因疟疾死亡的士兵人数同比减少了百分之50。尤其在东南亚战场上,有近10万的日军因此捡回一条性命,也难怪日军将其当成救命的宝贝。


而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疟疾已被人类所攻破,如今的日军军帽早已摒弃了这一复古的垂布设计。只不过,由于抗日神剧里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今天只要一提到日军,国人脑中还是会浮现那款经典的垂布军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