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寶物有靈性,只待有緣人”。寶物的故事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也只有中國這種有深厚底蘊的國度,纔會有如此多的動人故事。今天要爲大家講述的,便是一件鮮爲人知的國寶往事。

陝北風光

1953年的春天,春風吹拂着陝北大地,一片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呈現在人們眼前。春風和煦,人們的精神也倍加爽朗。因爲就在不久前,農業互助合作化在岐山縣青化鄉遍地開花,迅速推廣起來。

“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19歲的農民童懷義扛着鋤頭,看着田間地頭幹勁十足的人們不禁感嘆道。要在5年前,這片土地還是地主家的呢。那時候不要說在土地裏掄鋤頭幹活了,就是從地邊路過,都要提防着地主家的狗隨時撲上來咬人。

農民出工

童懷義愜意地伸了個懶腰,迅速跳進了路邊的一個工地裏。在這個工地裏,村民童兆乾、童玉乾、童銓、童生民等4人已經揮舞鋤頭鐵鍬幹得熱火朝天了。在他們的前面,是5米來高的瓦家壕土崖,他們要將這土崖的泥巴挖走,運到田裏去整成農田。

各人分工有序,村民童兆乾負責在崖上挖土,其它人都在下面裝車運走。下午3點左右,童兆乾往掌心吐了口水,搓了搓手後用力一钁頭挖向了土崖中心的土層。突然,數點火星在眼前跳閃,堅硬的钁頭被彈了回來。童兆乾雙手發麻,虎口被震得生疼。他輕輕刨開泥土一看,頓時驚訝得瞪大了眼睛。

挖掘寶物

就在土崖裏,竟然有一個青綠色的方形鐵環。童懷義第一個發現情況有異,於是率先跑上來查看,他用力刨開鐵環下面的泥土,發現這東西越刨越大,整個身體都被泥層緊緊的裹在了土崖中。

“不要動!都不要動!”童懷義對衆人說道,他將泥土重新翻回來蓋住,告訴衆人不宜聲張,晚上再來理會。當天晚上,童懷義等5人帶着工具再次來到土崖,5個人挖了將近半個小時,纔將這東西挖了出來。

外叔鼎(陝西曆史博物館)

“原來是口大鐵鍋!”村民童玉乾叫道,這東西三條腿,綠色的銅鏽裹滿周身,有點像食堂裏盛飯的大鐵鍋。童懷義等人並不知道這口“鐵鍋”是什麼東西,但心裏清楚這不是等閒之物。當天晚上,衆人用木槓將這200來斤的“鐵鍋”擡回家中藏了起來。

這口“鐵鍋”就這樣輪流在幾位村民家放置,而這一放就是整整5年。1958年8月,大鍊鋼鐵開始了。生產隊挨家挨戶搜鐵器送到鍊鐵廠去鍊鋼鐵,爲國家做貢獻。

鍊鋼鐵

童懷義知道“大鐵鍋”是藏不住了,倒不如直接交出去,看能不能申請讓縣裏的專家來看看,說不定還真是個寶物,於是5人經過商議後將鐵鍋上交。“大鐵鍋”交出去後,生產隊見這個200多斤的大傢伙如此難得,於是準備將其作爲典型邀功,用鐵錘將其砸碎鍊鐵。

但“大鐵鍋”實在是堅硬,幾個人輪流砸了半天也沒見砸下一塊銅來,最後又將其放回了倉庫裏。童懷義等人見狀,心痛不已,於是冒着大雨跑去縣裏請來專家龐懷靖,龐懷靖走了20多里地趕到生產隊,及時救下了這件寶貝。

搪瓷缸

龐懷靖是著名的文化學者,他告訴衆人這不是什麼鐵鍋,而是西周的青銅鼎,有很重要的文物價值,應該上交給國家。童懷義等人表示同意,隨即用一輛牛車將大鼎送到了岐山文化館。岐山縣當即爲獻寶的童懷義、童銓、童玉乾、童生民、童兆乾5位農民每人獎勵毛巾1條、搪瓷口缸1個,同時爲5人頒發獎狀一張,以示表彰和紀念。

珍藏50年的獎狀

大鼎送到文化館後,經專家研究發現,這個大鼎確實是西周時期之物,因爲上面刻着“外叔作寶尊彝”等銘文字樣,因此將其命名爲外叔鼎。外叔鼎古樸自然,莊重典雅,是難得的青銅珍寶。隨後,寶鼎被送到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定爲一級文物,中華國寶。

50多年來,童懷義等人始終不忘當年保護和上交外叔鼎的經歷,那張獎狀也一直被他們珍藏着。

童懷義和童玉乾(右)

數十年光陰逝去,當年獻寶的5位農民,僅剩下了童懷義和童玉乾兩人。2006年,博物館邀請二人西安參加紀念活動,對兩位獻寶者進行了感謝。

童懷義和童玉乾摸着大鼎,忍不住落下了眼淚,二人紛紛表示:“這是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事情。”

陝西曆史博物館

如今,外叔鼎與上海博物館的大盂鼎、大克鼎並稱爲中國三大鼎,是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寶。寶鼎雖貴,而5位農民的護寶、獻寶精神也是無價的,其事蹟值得後人學習與銘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