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人们通讯主要靠书信、电报和两条腿。谁家要办个大事儿、喜事儿,都是骑上自行车挨家挨户通知。如果是外地,就得写信或发电报。

20世纪八十年代,个人家庭安装固定电话还是个新鲜事儿。因此投币公用电话、磁卡公用电话、IC卡公用电话相继出现,成为了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1981年,国家对普通家庭电话安装实施开放政策,电话从此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安装及通话费昂贵,只有在城市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可以见到。一般百姓要打电话,还是要到指定的公用电话窗口。

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B机进入我国。人们开始了即时通讯,到1990年前后,在咱们呼和浩特市民腰间挂着BB机的人渐渐多了,而你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被找到,一个小小的BB机拉开了汹涌澎湃的通信变迁技术革新浪潮。

9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家庭用固定电话开始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电话由手摇变成了按键式,还可以显示来电号码。特别是1995年以后,人称“大哥大”的移动电话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过那时买一部“大哥大”需要近3万元,高级奢侈,当时开着桑塔纳,打着“大哥大”,便是成功者的标配。

从20世纪90年代的大哥大、BP机、翻盖手机,到后来的小灵通,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仅从手机的变迁,你便可以领略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进入21世纪,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人们通过网络实现通讯成为可能。QQ、微信等也逐步成为了人们互相交流、分享心情的主要平台,让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音画同步”。 不仅年轻人,很多老人都学会了使用微信跟亲朋好友沟通。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