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顯著轉涼後,隨後氣溫又回升,溫差大,兒童、長者甚至成人,都會因此令免疫力下降而容易染病,加上現爲中耳炎好發的季節,更須小心爲上。中耳炎損害聽力的主要對象雖多爲小童,但事實上成年患者如處理不當,同樣可造成慢性中耳炎,令鼓膜(耳膜)破裂,需要進行修補治療恢復聽力。

感冒成爲急性中耳炎的“導火索”

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病之一,其中70%-80%是由感冒引起的。小童由於耳咽管發育未成熟,感冒時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病菌,可經耳咽管,從鼻咽部位進入中耳腔,更易引起急性中耳炎。成人的耳咽管發育成熟,理論上較少因此而引發中耳炎,但實際上成人於某些情況下,仍可因感冒引致急性中耳炎。常見情況是擤鼻涕時用力過度,壓力令部分鼻涕經耳咽管擠進中耳腔內,令細菌因而進入中耳形成急性中耳炎。雖然多數情況下及早治療,炎症多可於數日內自愈,但如急性中耳炎情況嚴重而令耳膜破裂,又未能及時治療,破損的耳膜即難以自行癒合,從而演變成慢性中耳炎。由於細菌可經耳膜穿孔入侵中耳,慢性發炎如不及時處理,便會持續惡化,不但損害聽力,更會出現耳漏徵狀。

中耳炎主要表現,胸悶、耳閉塞感、聽力減退,可伴耳鳴。並有自聲增強現象,即別人講話聽不見,而自己講話覺得聲音很大。兒童患急性中耳炎後常常發熱,中耳腔的炎性分泌物滲出,其中的膿性分泌物可刺激鼓膜,造成耳朵疼痛難忍,較小的兒童不會訴說耳痛、耳鳴等症狀,常表現爲搔耳、搓耳、搖頭、哭鬧不安,常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狀是耳悶堵塞感,患者常常形象地比喻就像耳內堵塞了棉花,甚至聽力下降、間歇性耳鳴,發病前多有感冒史;滲出性中耳炎急性期尚可有輕微耳痛,慢性者無明顯不適,還容易被忽視而延誤診治

經常掏耳朵壞處多嚴重者引發中耳炎

在人的外耳道外側軟骨表面的皮膚中有耵聹腺,能分泌一種淡黃色黏稠的物質,稱爲耵聹,俗稱“耳屎”或“耳蟬”,它像“哨兵”一樣守衛着外耳道的大門。這種物質有的遇空氣乾燥後呈薄片狀,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時“藏”在外耳道內,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質(如灰塵、小飛蟲等)的作用。

“耳屎”積聚較多時,會引起耳癢及堵塞感,因此應掏出來。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時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有人用手指甲、髮卡挖耳匙甚至鐵籤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膚,導致外耳道發炎、腫脹以及劇痛。即使掏耳時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習慣,頻繁掏耳,也會引起肉眼難以看見的隱性破損導致感染。

一般細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藥後會很快好轉,但如果誘發黴菌感染,則耳內瘙癢劇烈,會使人坐立不安。另外,如果不小心刺傷耳膜,則可引起聽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復聽力有時可能需要治療治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