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论语》中古今含义不一致之——愚不可及

当今社会,如果有人评价你:“愚不可及”,相信你一定会觉得受到莫大的侮辱,恨不得立马抽他几下方能解恨。的确,我们常常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奇蠢无比,在我们的脑海里,它就是一个贬义词。

“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宁武子的评价,原文是这样说的:

公冶长第五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绝大部分时间呆在卫国,因此对卫国的上层官僚最为了解。宁武子是卫国卫文公、卫成公时的大夫。卫文公和卫成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君主,而宁武子却在这两朝君主中都做了大夫,必有过人之处。

卫文公时政治相对清明,宁武子作为国家重臣,勤于国事,所以孔子说他邦有道,则知”。但是到了卫成公时,一方面由于成公个人昏庸无能,另一方面他即位时恰是晋楚争霸之际。公元前634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想向卫国借道救宋国,卫成公不答应。后来,晋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大战之前,晋国想让卫国与自己结盟,卫成公又没答应,反而让自己的军队加入了楚国军事集团。城濮之战,晋国打败了楚国,卫成公无礼于晋,晋文公自然很生气,就顺道攻取了卫国,并与宋国共分其地。在此期间,很多大臣看到卫国衰微之势,纷纷抽身而去,另谋高就了。内忧外患之际,只有宁武子站了出来,凭借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斡旋于晋国和卫国之间,维护了卫国的尊严。有一次,晋文公要毒死卫成公,宁武子闻讯后买通下药的人减小剂量,才保住成公性命。宁武子在这段邦无道时期的作为,显然不是在故意装傻犯糊涂,而是每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担当。

在政治清明时期,发挥才智为国家效力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到了乱世,人人只求自保,不愿出头,以免祸患。而宁武子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在其他大多数人看来是愚蠢的行为。孔子说他邦无道则愚……其愚不可及也,其实是对他忠义之举的高度赞誉。

对于宁武子的智与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有比较到位的解释,他说: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在卫文公主政的清平之世没看到他有什么特殊的功绩,可见他的才智是一般人都能达得到的。可在卫成公无道之际,宁武子却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在乱世之中有勇气有担当,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冒风险的傻事,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看来,学习先贤,光学习他们的聪明智慧是不够的,还要学习他们超越利害得失的劲,代表着他们超越常人的勇气,代表着他们不计成败利钝的担当意识,也代表着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品格……

危难之际到底是该“明哲保身”还是“愚不可及”?我想请大家读一读历经二战大屠杀幸存下的德国马丁尼纽慕拉牧师的忏悔书中的一段内容后再做决定:

最初,他们抓走了共产党人,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他们抓走了犹太人,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抓走了天主教徒,我没有出声,因为我是新教教徒;后来,当他们要抓我时,已经没有一个人为我说话了。

《论语》中古今含义不一致之——三思而后行

老子“贵柔”思想的来历

谁想到过这样奖励孩子?后悔没早看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