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注意到,大灣區人才流動的行業分佈也很有特點,即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行業的流入人才佔比最大,達到了21.46%,遠遠超過了互聯網/電子商務的5.38%和加工製造行業的4.71%。汪雲興認爲,當前流入的青壯年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佔比高,說明大灣區創新主導型的人才特徵明顯。

(原標題:52.8%流入人才是青年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大手筆攬才)

導讀

當前大灣區人才流入以青壯年爲主,比例超過了83%。房地產行業成爲最吸引人的職業,遠超過互聯網與製造業行業。各地政府“壕”氣攬才政策頻出,也成爲影響人才流動的一大因素。

“對於人才流入率1.39%這個結論,我並不意外。”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汪雲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說,粵港澳大灣區如同當年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一樣,也一定會經歷“人才東南飛”般的人才潮湧。

粵港澳大灣區當前的人才淨流入率爲1.39%,這個數據來自於一份智聯招聘近日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及人才流動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是基於其平臺大數據,採集了2019年1月1日至3月15日間全平臺上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有關的企業招聘和簡歷投遞等信息而得。

當前大灣區人才流入以青壯年爲主,比例超過了83%。房地產行業成爲最吸引人的職業,遠超過互聯網與製造業行業。

受訪專家分析,粵港澳大灣區作爲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產業結構豐富,大灣區之所以人才虹吸效應明顯,根本上是因爲其巨大的經濟能量支撐。除此之外,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政府還適時推出了攬人政策,既有經濟活力做保證,又有“壕”氣攬才政策刺激,市場與政府相得益彰。

流入人才青壯年超83%

流入大灣區人才的年齡分佈尤其值得關注,21-40歲的青壯年佔比超過83%,其中21-30歲青年佔比52.8%,31-40歲壯年佔比30.72%。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與全國的人口流動規律十分相符。目前全國主流的人口(人才)流動主要是以青壯年爲主,其他主要就是以子女、老人依附爲主。

汪雲興認爲,當前流入的青壯年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佔比高,說明大灣區創新主導型的人才特徵明顯。以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深圳、珠海人口發展規律爲例,深圳發展迅速的一大特徵就是創新主導型人才佔了主流。1979-2015年,深圳常住人口從31.41萬人激增到1137.9萬人,珠海常住人口僅從36.07萬人增至163.4萬人。

“爲何深圳經濟活力特別強?從人口上就可以看出。”汪雲興認爲,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深圳人口流入多爲年輕人,珠海人口流入不僅有年輕人,還有老年人。

汪雲興說,當前人才還是在向經濟活力強、產業基礎厚的地區流動。隨着近年來灣區概念上升,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要更多年輕人才,自然呈現出創新主導型人才特徵。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中,除江門外,其他城市均處於人才淨流入狀態。其中,深圳和廣州作爲兩大核心城市,擔當着人才流動中心的角色,從外界流入灣區的人才有40.39%都流向深圳,31.42%流向廣州。廣深兩地的人才流動佔到了整個灣區的7成以上,兩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迅猛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注意到,大灣區人才流動的行業分佈也很有特點,即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行業的流入人才佔比最大,達到了21.46%,遠遠超過了互聯網/電子商務的5.38%和加工製造行業的4.71%。

汪雲興稱,這與近年來行業景氣程度較爲契合,最近粵港澳大灣區在傳統制造業和互聯網行業市場遭遇了波動,因此受到波及而人才流入減少在所難免。

胡剛則認爲,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行業的流入人才之所以佔比最大,根本原因在於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處於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建設階段,大基建人才需求大。

高額年薪、百萬補貼攬才

儘管廣州、深圳擔當着人才流動中心的角色,但從深圳和廣州流出的人才也分別佔灣區總流出人才的48.35%、29.37%。因此,深圳、廣州兩地的人才淨流入率並不高,分別爲0.78%和1.36%。相較而言,珠海的人才淨流入率最高,爲6.07%。

智聯招聘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強分析稱,珠海人才淨流入率高很能說明一個問題,即各地人才政策是影響人才流動的關鍵因素。在人才政策上,灣區各城市的政策無一例外地深入解決了人才落戶、住房、創業、資金補貼、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免除了人才進行“內部移民”的後顧之憂。

例如,到廣州工作的頂尖人才最高可獲千萬元房補,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到珠海創業可直接享受200萬元獎勵、600萬住房補貼,其他城市也爲各類人才設立了專項資金,政策條件十分優越。

除此之外,各地“壕”氣攬才政策頻出也成爲影響人才流動的一大因素,尤其是針對科技型創新型等高端人才,大灣區多個城市制定了“攬才特政”,突出表現爲高額年薪、百萬補貼。

2018年10月份,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就發佈公告稱,擬就19個政府部門面向全球招聘30個特聘政府僱員崗位,年薪高達50萬至200萬元。

鄰市東莞在2019年4月10日宣佈啓動百名博士黨政國企人才計劃,計劃用3年時間選拔100名博士專業人才充實到該市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市屬國有企業,除提供最高80萬元年薪外,還提出了最高100萬元補助計劃。

“城市總體落戶門檻趨於降低,特別是學歷和積分制度上,條件逐漸放寬,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才流入。”但在胡剛看來,人才流入既有政府大手筆因素,更看市場因素,“畢竟就業纔是第一位的。”

汪雲興也認爲,粵港澳大灣區要形成持續吸引人才的動力,既需要市場主導,又需要政府引導,兩者是相得益彰的關係。粵港澳大灣區承擔着產業向高端產業、科技產業轉型的重任,光靠市場也不行,一定要先有規劃再施以引導,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希望達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