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誰也沒有料到,實力強勁,又有明朝暗地支持的林丹汗最終居然敗給了後金的皇太極,不僅讓自己成爲“蒙古最後一位大汗”,還使曾經輝煌無比的蒙古淪爲清朝附庸。林丹汗原本“士馬強壯、橫行漠南”,駐地察哈爾不僅位於蒙古諸部的中心,而且還是明朝與後金的中間地帶,戰略位置險要。

作爲成吉思汗的第22世孫,林丹汗在13歲時就繼承了蒙古大汗之位。從出中原的元順帝妥歡帖木兒,到蒙古中興的達延汗,再到林丹汗,歷代大汗都懷着一個“復大元的一統天下”的夢想。

北元在林丹汗的手中,一度兵強馬壯,擁有八大營二十四部,“東起遼西,西盡洮河河,皆受察(察哈爾部,林丹駐地)要約,威行河套以西矣。”。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實力強勁,又有明朝暗地支持的林丹汗最終居然敗給了後金的皇太極,不僅讓自己成爲“蒙古最後一位大汗”,還使曾經輝煌無比的蒙古淪爲清朝附庸。

17世紀初,明朝的衰敗給林丹汗的崛起創造了絕佳的外部環境。“徹底消滅蒙古政權”是明朝的既定目標,雖然自永樂之時入守勢,但明軍強大的軍事壓力始終是蒙古崛起的巨大障礙。

明朝衰落後,不僅放鬆了對蒙古各部的分化瓦解,反而要拉攏林丹汗對抗在遼東新興的女真政權。爲此明朝不僅允許開放互市通貢,每年還賞賜鉅額歲幣,林丹汗因此有實力對蒙古再次整合。

林丹汗繼位之初,蒙古依然四分五裂,大汗只是名義上的諸部之首。明朝將其稱爲“窮餓之虎”,可見蒙古汗權衰落之嚴重。然而經過十餘年的韜光養晦,1615年趁遼東明軍鬆懈之時,林丹汗利用騎兵的速度優勢,突襲義州,明朝對其評價又改爲“虜中之王,尤爲桀驁”。

“謀返河西”成功後,林丹汗不斷進犯明朝邊境,薊遼總督的奏報中說道“遼左三面當虜,烽火接日”,同時由於後金政權的崛起,明朝也主動示好,雙方互市通商,暫停大規模武裝衝突。

與明朝結盟的同時,林丹汗不斷對內進行整合,但這個過程並不順利。科爾沁部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兒的後裔,雖然效忠於察哈爾部,但因爲是漠南強部,所以最先與林丹汗發生衝突。

1625年,林丹汗聯絡喀爾喀蒙古進攻科爾沁,雙方在今天的遼寧開原附近發生交戰。11月,林丹又趁“乘河水未結,草未枯時”對再舉進攻,科爾沁部不得不向後金求援。努爾哈赤派三子蒙古爾泰、四子皇太極領兵來援,林丹汗不戰而逃。

次對科爾沁作戰失利後沒多久,喀爾喀助明軍征討後金又遭遇失敗,然而這時林丹汗因喀爾喀遇事不向他稟報,又和明朝、後金暗中聯絡而懷恨在心,於是在喀爾喀新敗之際,對其發兵攻掠。

除了對科爾沁和喀爾喀實施武力征服外,林丹在擊敗了毗鄰喀喇沁部後又一路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土默特部的趙城(呼和浩特)。林丹汗的不斷擴張激起了蒙古諸部的恐懼與反抗,1628年,喀喇沁聯合鄂爾多斯、喀爾喀等部約十萬兵力與林丹汗的4萬人馬會戰於趙城。

在後金的支持下,林丹汗幾乎全軍覆,此後蒙古諸部紛紛脫離北元,投靠後金政權,林丹汗的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後來在後金的不斷進攻之下,林丹率領察哈爾部一步步西遷,最終向敗亡。

林丹汗原本“士馬強壯、橫行漠南”,駐地察哈爾不僅位於蒙古諸部的中心,而且還是明朝與後金的中間地帶,戰略位置險要。後金和蒙古都試圖拉攏林丹汗,而他制定的“聯明抗金”的政策也是符合蒙古利益的。

但是作爲蒙古諸部的首領,林丹汗並沒有處理好蒙古內部的利益紛爭。在內部整合過程中,林丹汗不斷髮動戰爭,但卻沒有能力完全降服右翼諸部。後來察哈爾部從遼河流域西遷到鄂爾多斯、河套地區時,又以“順者昌、逆者亡”爲主導思想,不斷對左翼諸部進行打壓和搶掠,被蒙古王公指責爲“骨肉相殘”。

林丹汗的對蒙古的整合看似蒸蒸日上,實際上是外強中乾。軍事上無法完成對諸部的整合,長期的戰亂對蒙古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原本富庶的蒙古右翼因此元氣大傷,在客觀上爲後金的拉攏創造了條件。

在對待明朝方面,後金進攻廣寧時,林丹汗按兵不動,致使廣寧陷落。明朝對於林丹汗的“騎牆”做派非常不滿。廣寧是蒙古與明朝重要的通商口岸,廣寧丟失後,察哈爾部被迫西遷。

在這個過程中,林丹汗多次要求增賞,但明朝認爲他“名爲盟友,實乃挾賞”,而且牽制後金的作用不斷弱化,最終拒絕了增賞的要求。林丹汗一氣之下,縱兵劫掠明朝邊境,這樣蒙古與明朝的盟友關係徹底破滅。

林丹汗被徹底孤立後,皇太極聯合被察哈爾部壓迫的諸部發動了兩次御駕親征,林丹汗一敗再敗,最終走死青海,妻子兒子被迫率領部衆向皇太極投降。

感謝您在無意中看到這篇文章,顏值都這麼高了,還願意看看小編的文章。祝您天天的有個好心情,抬頭見喜,低頭撿錢,男人越活越瀟灑,女人越活越漂亮。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