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地存在產業升級緩慢,污染治理問題一拖再拖的情況。爲何所謂“虛假整改”“敷衍整改”屢查不止?

  

  時代週報記者 姚佳瑩 發自北京

  今年以來,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多省份,頻頻“回頭看”。而今,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進入了反饋時段,10月16日開始,中央環保督察組陸續向各省市反饋督察整改“成績單”。

  如果說強化督察是爲嚴查突出污染問題,那麼“回頭看”則是爲確保污染治理到位。原環保部環保督察辦公室主任劉長根曾指出“回頭看”的主要任務,即緊盯問題,壓實責任。

  “2017年創新了督察機制,形成強化督查、巡查、專項督察、量化問責規定、信息公開、宣傳等六個配套方案,促進壓力傳導到位。採取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強化督查,嚴查突出污染問題,將問題移交地方政府限期解決並向社會公開。這些規章制度的建立是爲了使地方政府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環境規劃研究室主任黃浩雲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一方面,反饋情況陸續發佈;另一方面,“回頭看”亦持續進行,第二批“回頭看”將適時啓動。在這場意在助力污染防治攻堅,邊督察、邊整改、邊公開的行動中,反映出哪些問題?

  減少治污社會成本 嚴禁“一刀切”

  第一批“回頭看”督察自今年5月30日持續至7月7日,6箇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先後進駐河北、河南、內蒙古、寧夏、黑龍江、江蘇、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10個省(區)。

  根據目前公佈的反饋報告,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頭看”主要檢查當地突出的環保問題,且形成的意見指向明確。以河南省爲例,督察組給出的部分評價是:水污染治理拖拉滯後,列入方案的72個重點工程未能如期建成;此外,對相關責任部門的問責亦顯嚴厲,“省國資委履職不力,對企業存在的環境問題長期不重視、不解決,問題‘一犯再犯’”。

  “地方政府不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的局面,不是短時期內形成的。要扭轉這種嚴重的不利局面,必須從組織人事問責上、體制機制考覈上、問題解決導向上綜合發力。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釋放的就是不解決問題、決不收兵的強勢信息。”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而在今年環保治理嚴禁“一刀切”的治理基調下,督察整改亦延續這一思路。在《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中,明確禁止在督察進駐期間,地方政府採取集中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手段,嚴禁“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此外,要求被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加強對“一刀切”問題的查處力度。

  “今年國家的治理目標較爲務實,出臺的防治措施儘量避免‘一刀切’模式,儘可能地減少治污的社會成本,全方位優化營商環境,是當前環境領域‘放管服’主軸政策的體現,在接下來各省份的整改方案和處理要求中,肯定會延續這個原則和基調。”彭應登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杜絕虛假整改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的反饋中出現“一些地方和部門政治站位不高”的評價,而所謂“站位不高”,除了有些地方以“一陣風”的心理看待環保督察,更多其實是關乎發展和環保之爭。

  此前,中央環保督察和寧夏經信委就曾出現觀點分歧。2017年9月以來,寧夏經信委多次向自治區政府彙報稱,環保督察、重污染天氣應對、錯峯生產等工作嚴重影響經濟發展,意指環保督察對工業經濟發展造成負擔。

  對此,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曾回應道,寧夏自治區經信委將環保整治視作全區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重發展輕保護的思想嚴重,試圖推脫自身責任、干擾政府決策,影響十分惡劣。

  然而,與寧夏類似的情況在環保督察“回頭看”中並不少見。根據各省份“回頭看”反饋,多地存在產業升級緩慢,污染治理問題一拖再拖的情況。爲何所謂“虛假整改”“敷衍整改”屢查不止?

  “有些地方政府,尤其在中西部地區,確實存在中央政府治污染,地方經濟求發展的矛盾。有些縣域經濟高度依賴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而今環保力度加大,這些‘兩高’企業面臨關停或轉型,但轉型升級並非朝夕,關停則會影響地方財政收入。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污染治理上顯得力不從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張智新向時代週報記者分析道。

  另外,應考慮如何幫助地方在污染治理的陣痛期更平緩地度過。“中央宏觀決策部門應加強調研,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維持運轉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財政缺口多大?給予地方一定扶持,例如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或在稅收方面採取更爲靈活的方式。否則,地方財政收入減少,但支出責任仍在,那麼地方在污染治理上陽奉陰違,表面整改的動力會一直存在。”張智新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爲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