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家长们都是抱怨孩子费钱,总是各种焦虑、各种报班,又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对“阅读”有偏见、对“教育”有误解。只是很可惜,太多的家长们看不清、等不及,于是早早遏制了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养成。

封面评论 | 近七成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低于1个小时,他们会错过什么?

□蒋璟璟

近日发布的一份《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显示,近七成中小学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个小时。(中国青年报)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这种抽象的、模糊的理念信仰,因其并没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反馈,故而难免会被忽略、被搁置了。功利化的价值评价体系之中,“阅读”的作用,往往会被低估。

家长们的想法,很可以理解。补课可以提分拉成绩,“才艺”可以表演和考级,而“阅读”能带来什么呢?一直以来,太多人之于子女的“教育投资”,都期待着一种立时可见的短期回报。为此,他们不惜砸下重金只求“速成”,而各种证书、各科成绩约等于就是“投资收益”的凭证。很显然,“阅读”无法提供家长们所期待的东西。甚至,不少人的观念中,“课外阅读”仍属于是“看杂书”“看闲书”,属于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纵使在中小学生本就不多的“课外阅读”中,大量读物还是学科周边图书,乃至于就是为了写作文而读的“素材”。这种极其功用、狭隘、封闭的阅读,注定是低质量、低层次的……就形成个体的知识体系、理性逻辑以及心性品行而言,广泛的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的魅力是多元的,阅读的影响是长远的。只是很可惜,太多的家长们看不清、等不及,于是早早遏制了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养成。

我们说,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阅读是最“便宜”的兴趣。当家长们都是抱怨孩子费钱,总是各种焦虑、各种报班,又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对“阅读”有偏见、对“教育”有误解。充分的、多样化的阅读,意味着更成熟的个体智识,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近七成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低于1个小时”,他们所失去的,是平行于学科教育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机会,是通往更广阔世界和更优秀自己的另一条路。

学校课程,所呈现的只是知识系统一隅;形形色色的书籍,承载了真实世界的大部分内容。阅读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必期许当下的回报,但终究会在未来兑现价值。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多些时间课外阅读,这既是尊重知识,更是尊重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