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家長們都是抱怨孩子費錢,總是各種焦慮、各種報班,又是否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對“閱讀”有偏見、對“教育”有誤解。只是很可惜,太多的家長們看不清、等不及,於是早早遏制了孩子們閱讀習慣的養成。

封面評論 | 近七成學生每天課外閱讀低於1個小時,他們會錯過什麼?

□蔣璟璟

近日發佈的一份《中小學讀寫現狀調研報告(2019)》顯示,近七成中小學學生每天閱讀時間低於1個小時。(中國青年報)

儘管所有人都知道,閱讀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是這種抽象的、模糊的理念信仰,因其並沒有立竿見影的功效反饋,故而難免會被忽略、被擱置了。功利化的價值評價體系之中,“閱讀”的作用,往往會被低估。

家長們的想法,很可以理解。補課可以提分拉成績,“才藝”可以表演和考級,而“閱讀”能帶來什麼呢?一直以來,太多人之於子女的“教育投資”,都期待着一種立時可見的短期回報。爲此,他們不惜砸下重金只求“速成”,而各種證書、各科成績約等於就是“投資收益”的憑證。很顯然,“閱讀”無法提供家長們所期待的東西。甚至,不少人的觀念中,“課外閱讀”仍屬於是“看雜書”“看閒書”,屬於是不務正業、耽誤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縱使在中小學生本就不多的“課外閱讀”中,大量讀物還是學科周邊圖書,乃至於就是爲了寫作文而讀的“素材”。這種極其功用、狹隘、封閉的閱讀,註定是低質量、低層次的……就形成個體的知識體系、理性邏輯以及心性品行而言,廣泛的閱讀都是不可或缺的。閱讀的魅力是多元的,閱讀的影響是長遠的。只是很可惜,太多的家長們看不清、等不及,於是早早遏制了孩子們閱讀習慣的養成。

我們說,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貴,閱讀是最“便宜”的興趣。當家長們都是抱怨孩子費錢,總是各種焦慮、各種報班,又是否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對“閱讀”有偏見、對“教育”有誤解。充分的、多樣化的閱讀,意味着更成熟的個體智識,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近七成學生每天課外閱讀低於1個小時”,他們所失去的,是平行於學科教育的知識積累和思維訓練機會,是通往更廣闊世界和更優秀自己的另一條路。

學校課程,所呈現的只是知識系統一隅;形形色色的書籍,承載了真實世界的大部分內容。閱讀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必期許當下的回報,但終究會在未來兌現價值。創造條件讓學生們多些時間課外閱讀,這既是尊重知識,更是尊重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