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次年,康熙復立太子胤礽,允祉晉封爲親王,同時晉封親王還有皇四子胤禛(雍正)、皇五子允祺,但不久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聽到康熙的繼位遺詔,允祉馬上做出表率,向雍正行跪拜禮,叩首稱臣。

需要和題主探討一下:康熙家三皇子(即是胤祉,後爲避諱雍正,改名允祉)不關心政治的問題。說允祉完全不關心皇位,好像也不是那麼回事,只是說他沒有雍正那麼有謀略,不那麼熱心謀求皇位。那麼,允祉爲何囚禁致死?
首先說說允祉的威脅。胤礽母親赫舍里氏與康熙感情甚篤,但生胤礽之時難產離世。從《康熙起居注冊》記載來看:勤政的康熙,會在赫舍里氏忌日當天,破例不處理政務,親自前往祭奠。胤礽子憑母貴,年僅兩歲便冊封爲太子,以致於康熙過於溺愛。
引起了康熙大皇子允褆心理的嚴重不平衡,時時尋找機會扳倒太子,自己取而代之。利令智昏,允褆竟然對太子使用魘鎮之術。事情敗露,連允褆生母都大義滅親,進言“允禔不孝,請置之於法”,於是,康熙下令將衆叛親離的允禔圈禁。與此同時,允褆蒐集太子胤礽的種種不法告知康熙,導致康熙四十七年太子的第一次被廢。
次年,康熙復立太子胤礽,允祉晉封爲親王,同時晉封親王還有皇四子胤禛(雍正)、皇五子允祺,但不久太子胤礽再次被廢。如此,太子之位虛懸,此時允祉年紀最年長。按照“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基本法來說,允祉的繼位排序甚至在皇四子胤禛(雍正)之前。對於多疑的雍正,即便最後是他繼位,但允祉的存在是不能忽視的巨大威脅。
相信大阿哥允褆、以及太子胤礽的相繼“陣亡”,退出奪嫡的舞臺,允祉心中是會有一絲對於皇帝的憧憬。所謂知子莫若父,康熙皇帝深知允祉的秉性,雖然有文才,但爲人柔弱,也缺乏城府。一旦繼位,絕不是胤禛、允禩這些政治老手的對手,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聽到康熙的繼位遺詔,允祉馬上做出表率,向雍正行跪拜禮,叩首稱臣。也瞭解雍正與允禩之間因奪嫡造成的水火不容,給雍正上密摺說允禩他們不忠不孝,應該嚴懲。如此,自然得到雍正的歡心。於是,兩者度過了一段蜜月期。
所以說允祉缺乏城府,不是雍正那樣的好演員,不能保持“一以貫之”,很快表現出了文人氣質,非常感性那一面:
1、同情允禩集團。雖然允祉贊成解決八阿哥黨,但並不贊成雍正打擊面太廣,手段過於殘忍的方式,這在允祉奉命抄家時表現了出來。是時,允祉搜查出八阿哥黨,九阿哥允禟的書信,上有“機會已失,悔之無及”。允祉本想適可而止,隱匿這封書信,以免對八阿哥造成更嚴重的罪行;雍正一母同胞十四阿哥允禵被革除爵位之時,其又爲之嘆息流涕;
2、不給雍正面子。雍正繼位被質疑得位不正,急需在施政方面做出一點成績,得到認可。“以朕勤政憂民之心告之,伊從未許朕一是字”。老弟是掏心窩子說心裏話,允祉當雍正沒到。更有甚者,雍正頒佈褒獎“老鐵”十三阿哥胤祥的諭旨,在場的人爭相傳閱,只有允祉揚長而去。如此,令到雍正很受傷,也很沒面子。
胤祥與雍正從小一起長大,感情很好。雍正回憶:“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是說,很小兩人朝夕相處,後來雍正還奉康熙的命令,教受胤祥數學。
胤祥文武雙全,不僅騎射百發百中,而且其詩文書法樣樣精通,也是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隨行次數最多的皇子。可見,胤祥在康熙心中的分量,但康熙四十八年之後,卻不見其相關記載,直到雍正繼位之後。
很可能在這一年發生的奪嫡之爭中,爲雍正背黑鍋。理由是:雍正繼位後,對這位弟弟格外青睞。
是胤祥依然沿用“胤”字,而其他兄弟爲避諱繼位的雍正,改爲“允”字輩;雍正封胤祥爲親王后,還要其指定一個兒子,封爲郡王,這在入關後的清朝,是絕無僅有的。康熙八年,本想託付身後事,沒想到胤祥走正了前面,令到雍正傷心不已。《清史稿》記載:五月,怡親王之喪,允祉後至,無戚容…… 王府齊集,遲至早散,背理蔑倫,當削爵。說胤祥逝世,允祉在喪禮上,一點也不傷心,無動於衷。使得本就傷心不已的雍正,大爲惱火。導致了允祉的削爵圈禁。
始終認爲皇帝先得是個好演員,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康熙朝,沒有好的演技,難以脫穎而出。對於皇位,允祉只能說有心無力,因爲那不是好演員塊料。其不幸是生在帝王之家,存在便是威脅,對於有雍正這個弟弟,更是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