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持戒,就是守護原則。

沒有原則的人生,顛沛流離;

沒有底線的社會,危機四伏。

做一個有原則的人

一說戒,很多人覺得麻煩,“條條框框,約束。”

其實哪裏沒有戒呢?國家有國家的法律,企業有企業的規章,開飛機輪船要走航道,行車徒步要看紅綠燈,這都是戒。

戒是約束,也是防護,不管你是做老師、公務員還是經商,原則總要守的,守好原則才能免入歧途,並有所成就。

而所謂持戒,就是守護原則。

最高原則,是利他

大乘佛教的修行有三類必須守護的戒律:禁止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所謂禁止惡行,就是“諸惡莫作”,例如斷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害心、貪慾等一切罪業;攝集善法是“衆善奉行”,唸經、誦咒、打坐,一切該行的善都要行;最後是饒益有情——你要利他。

大乘修行以利他爲最高原則。

拿什麼莊嚴自己?

本來主辦方給我的題目是“有一種飾品叫利他”,後來換成了現在這個,其實那個也不錯。人人喜歡裝飾身體,以展示自己的美和獨特,比如戴耳環,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印度那邊有戴鼻環的傳統。穿衣戴帽也能顯示很多東西。還有頭髮,往前梳、往後梳、往上梳,紅色的、黃色的、褐色的……只要自己喜歡,怎麼樣都好。不過,如果你想要尋找一種飾品,以莊嚴心靈,我建議你選擇“利他”。

利他是最美的飾品。而禁惡行、攝善法、饒益有情這些大乘戒律的設置,就是爲了讓我們順利生起利他心,進而守護此心並讓它變得越來越清淨,直至圓滿。

講原則,還要講善巧

在利他心不斷增上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確實有清淨的利他動機,也確實有智慧和善巧方便,爲了利益他人,做些在小乘戒律中嚴格禁止的行爲,比如說妄語、說綺語,是可以的。

爲謀求他人利益,甘願自己在輕微戒律上受損,是一種承當,不是罪業。相反,如果傷害衆生,就破戒了。

再進一步,隨着整體修行的成熟,利他心與空性見並行增上,直至證悟。從那之後,守戒便成了自然的事情。在三輪體空的觀照中,了知護戒者、戒以及由戒所護的衆生全然是空性的,了無一念執著,不刻意守護卻又絲毫不犯。

失去道德的約束,哪有自由和尊嚴?

總之,戒是約束,也是防護。不僅是修行,任何形式的生命成長都需要與之相應的戒律。守好戒律,會給我們的身心以及周遭環境帶來和諧;相反,離開了戒律,離開了道德約束,心就成了流浪漢,生命也就失去了力度。

有位研究法律的臺灣學者告訴我,他很欣慰,對今天的臺灣社會,戒律日益展現出不可思議的匡扶功能和救護效果,凡是聽到戒律的人都心存敬畏。

他認爲,持戒不僅有利於個人的身心進步,對社會秩序也是一種貢獻;他甚至斷言,如果人人守護一分戒律,便可阻止我們的家庭和社會陷入難堪乃至無法挽回的失控境地。

“我終於知道,”他說,“一個人沒有約束,就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就沒有自由和尊嚴。”

他的話讓我堅信,持戒是世間最莊嚴的美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